去青岛,吃遍本地人的“心头好”

虎嗅APP 2025-04-28 14:24:09

在互联网上走红以来,充满异域风情的青岛,就被贴上了无数的标签。大家调侃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青岛”——这里是“小意大利”“小镰仓”“小瑞士”“小济州岛”……对于这些刻板化的标签,本地人当然不服。“青岛就是青岛,小小的青岛它不是任何地方,只是它自己”,互联网上一名青岛人如此说道。

要探究一座城市的魅力,你只能亲临其境。刚好,时下的青岛,正是一年中不可错过的好时节。受海洋气候影响,这个城市有着漫长的春天,四月、五月的青岛满城繁花,樱花、玉兰、紫藤、郁金香、泡桐、丁香、月季……还有海边随风摇曳的野花丛。如果你最近有旅游的计划,怎么能错过青岛呢。

去一座城市旅游,除了“看”,更要“吃”。除了要吃经典,还要吃些“不一样的”,所以每当有人问我,青岛除了啤酒海鲜,还有什么特色,我总会兴致勃勃,因为青岛被忽视的美食太多了。

我不是青岛人,但已经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五年,并且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了“吃”这件事上。2018年,青岛地铁通到了学校门口,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穿梭在市南、市北、崂山和李沧区的街头巷尾,寻找美景和美食。从学校到市区,来回至少两个小时,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的上坡和下坡路,但我乐此不疲。在上海工作的那几年,我的山东同事称我为“灵魂青岛人”,因为每次提起青岛,我的眼睛都会发光。

为了美食和美景,我也从上海搬回了青岛生活。

青岛滋味,藏在小海鲜里

我是在青岛爱上海鲜的。在18岁来到这里上学之前,我一直生长在内陆城市,对海鲜有着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定义,认为海鲜等同于“大餐”。这里所说的“大餐”,一是指个头大,比如半个手臂长的螃蟹,二是价格高,比如动辄上百元的鲍鱼。

十岁左右,我第一次来青岛玩,父母咬咬牙,在某个海水浴场附近找了家不便宜的农家饭店。那是我第一次从挑选食材的环节开始点菜。面对院子里的水缸和水盆,还有里面盛满了的各种海鲜,我其实不知道它们新鲜与否,但是阵阵海腥味从不远处的大海里飘来,让我认定了眼前的海鲜绝对是新鲜的,说不定就是今天早晨刚从海里捞的。

那次,我们吃了鲍鱼,扇贝,好像还有螃蟹。蒸好的海鲜冒着热气上桌,一股咸鲜味扑鼻而来,自然,原始,纯粹。我心想:原来这就是青岛人的生活。

青岛人的日常(作者供图)

其实那并不是所有青岛人的生活,谁能天天都吃得起鲍鱼扇贝呢?相比“海鲜大咖”这种各类海鲜堆叠起来的网红吃法,我更惊异于青岛人将小海鲜融入家常菜肴之中,使之相得益彰的本领。

青岛火车站附近不仅有许多景点,也属于青岛的老城区,有许多经受了岁月考验的“苍蝇馆子”,颇受老人和本地家庭的欢迎。这些店铺的装修风格大多停留在2000年左右:暖黄色的墙纸,黑色的桌椅,复古的背景音乐——如今我已经很少见到复古得如此真实的餐厅装潢了,上一次见到类似的装修风格,还是在欧洲一些小城市的中餐厅里。

尝过这几家代表了本地口味的馆子,我发现,小海鲜才是青岛家常菜的常客,或许是因为它便宜易得,最适合普通人的饮食。

靠海吃海的青岛(作者供图)

在青岛家常菜中,小海鲜和其他食材通常是不分家的,它们和北方最常见的肉类,蔬菜放在一起,或炒,或烧,或浓油赤酱,或清淡而鲜亮。

哪种海鲜搭配哪种菜,是有讲究的。以蛤蜊为例,带壳辣炒是我们最熟悉的吃法,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蛤蜊肉搭配各种素菜。蛤蜊本身个头小,味道淡,口感上也没有太强的存在感,单独烹饪很难将海鲜的鲜味发挥到极致,搭配肉类,其鲜味又太容易被荤腥掩盖。但是和本身口味清爽的蔬菜翻炒或者煲汤时,蛤蜊却能很好地发挥提鲜的本领。

搭配肉类,笔管鱼更为合适。笔管鱼是墨斗鱼的一种,因为形状细长,像钢笔的笔管而得名。来青岛前,我对鱿鱼和墨鱼这类食物了解甚少,只吃过路边八块钱一串的铁板大鱿鱼。第一次在青岛吃到笔管,就是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老餐馆。厨师用带籽的笔管大块炖五花肉,搭配蒜苔和木耳。这是我头一次见识海鲜搭配肉类的吃法,最初是迟迟不敢动筷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肉类的腥味会影响海鲜的鲜香,放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

但吃到这道菜后,我却感觉这道菜里的每一种食材都挑选得恰到好处。

首先,笔管、五花、蒜苔、木耳的口感各不相同,使这道菜的层次变得十分丰富。笔管的肉质有一种独特的紧实感,即使混在肉菜里也很容易被分辨。而且笔管本身没有太多味道,经受得住浓油赤酱的“洗礼”。切成小段的笔管上挂满了带着肉香和油香的酱汁,表皮有韧性,籽的口感更软糯,香浓,在我心里代表了鲁菜与海鲜的完美融合。

裹酱炸串,和我的“老店”情结

炸串绝对是青岛美食的另一“巅峰”。每次我和远方的朋友滔滔不绝地介绍青岛炸串时,他们总是不能理解——谁没吃过炸串呢?至少在我的老家河北,炸串是许多人的童年美食。

炸串在青岛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但和我老家的炸串不同,老式的青岛炸串会搭配十分丰富的酱料,其中最为特殊的就是果酱。

果酱是一种甜口的酱,没有面酱那么浓稠,也不像抹面包的果酱一样那么甜,具体是用什么做的,我也不太清楚。

我第一次吃到老青岛炸串是在市南区燕儿岛路附近的一家小区楼下,狭小的店面里摆放着一大台冰柜,墙根有两张靠墙的桌子,供客人堂食。其中一张桌子上还摆着店主的养生壶,茶水正在沸腾——店家和消费者的界限在这里变得十分模糊。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阿姨从里屋走出来,递给我一个套着塑料袋的铁盘:“想吃什么?自己挑吧。”

冰柜里的食材看起来都很新鲜,娃娃菜的菜叶水分饱满,土豆片没有一点氧化的痕迹。在个体小店里,这是生意好的象征。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青岛人对炸串的热爱,只觉得这家店铺看起来位置闭塞,冷冷清清,没想到这么干净。

酱料是这些老店的杀手锏,有的店铺因为自己口味独特的秘制酱料而名声大噪。我老家的炸串一般只会在出锅后抹上甜面酱,再根据顾客的要求撒上孜然粉和辣椒面。但是青岛炸串店至少会准备三种酱料——果酱、咸酱、辣酱,有的店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酱料,比如黑椒酱、咖喱酱、五香酱。顾客可以自己给炸串抹酱,调配出自己喜欢的口味,比如甜辣,咸辣,酸甜等等。

青岛炸串在下锅前会裹上一层面浆,而且炸得点到为止,金黄酥脆。我最爱吃的是茄子片和鸡胸肉。在面浆的保护下,茄子不会软榻,也不会因为吸油而过于油腻。鸡胸肉被炸得外焦里嫩,肉的咸香配上果酱的酸甜,让人胃口大开。

市南有名的几家炸串店喂饱了两代人,其中有一家开在一所中学附近,老板是一对老夫妻。读大学时,我在这所中学实习,每周一次,工作结束后我都会去店里吃顿炸串,过过嘴瘾。顾客络绎不绝,大多是放学的学生和来接孩子的家长。有时候父母会和孩子并排坐下,一起吃炸串吃的津津有味。

我并不认识店主,但许多家长是店里的常客,进店后和店主攀谈,没有丝毫拘束。

我是有“老店”情结的,也热衷于探索隐藏在青岛各个角落的老店,一是认为它们经历了时光的考验,味道一定不会差,但更多还是感动于老店与老客之间形成的情感链接。

我的一位朋友是青岛本地人,他有一家自己从小去到大的炸串店,哪怕是去外地上学,上班,每年也要抽空回来吃一次炸串。他告诉我,这家店就像是他心里的一个“锚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都给他带来一种确定性和安全感。

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在餐饮行业逐渐网红化,流量化的今天,实体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许多店铺只是昙花一现,无法给消费者留下长久的陪伴。根据《第一财经》2015年的报道,关门的大型门店平均经营周期不到五年。2019年倒闭的餐饮门店里,大多店铺存活时长为八个月到两年之间。

再次回到青岛后,我曾兴致冲冲地赶往市北,寻找自己学生时代十分喜爱的奶茶店,却发现它已经被一家连锁奶茶店取代,心中十分失落,好像自己在这家店留下的美好回忆也被一同抹去了。

我执着地爱着青岛炸串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粗放”,甚至有点不上相。说实话,挂满面糊和酱料的炸串,在相机里显得并不漂亮,但足够真实,也足够好吃。许多网红店深谙“出片”是短期内博取流量的绝佳途径,所以在店铺的装潢与菜品的样式上绞尽脑汁,忽略了口味。

我不爱刻意的摆盘与过分美丽的装潢,太过精致的外表,就像西服领带一样,让我透不过气。在这一点上,青岛豪迈的饮食风格与我非常对味。不仅是炸串,沧口的锅贴,郑庄的脂渣,每一种陪伴青岛人长大的美食似乎都带有一种不拘小节的豪爽气息,一如青岛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人活一生,不必在乎太多有的没的,吃得痛快,活得痛快罢了。

从西方酒吧到韩国料理

刚搬回青岛没几天,朋友喊我去喝酒:“‘老杰克’店庆,去喝一杯吗?”

“老杰克”是青岛大名鼎鼎的酒吧,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曾经,老杰克以外国顾客多而闻名,在鸡尾酒与咖啡文化还未在青岛兴起的时候,老杰克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如今,酒吧里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但在我认识的,长期生活在青岛的外国人中,依然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老杰克的大名。

老杰克木质的吧台和装修风格,颇有美国西部酒吧的味道。(作者供图)

在酒吧文化方面,青岛似乎从未落后过。早在五六年前,漳州二路附近就有不少相当西式的酒吧——长长的吧台,厚重的木制桌椅,昏暗的灯光,墙上的电视,和电视里无休止的体育比赛,一切都和西方的酒吧没什么区别。这些酒吧是西方人在青岛的乌托邦,一杯Guinness就是他们缓解思乡之情的一剂良药。

今年回来后,我发现这类酒吧又多了几家,而且香港中路沿线新开了不少西餐厅:韩国料理、意大利面、美式汉堡、深盘披萨,甚至有几家店可以点到新鲜的,手工制作的意大利窑炉披萨。周五晚上走在这片街区,我一度以为自己出国了,或者回到了上海。

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异域美食背后,是青岛高度的国际化。2022年,青岛被评选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这已经是青岛第12次上榜了。

脱口秀演员周奇墨曾讲过一个段子,劝轻生的美国男孩来中国当英语老师,重启人生。如今,青岛的外籍人士早已不再局限于老师这一种身份。一位经常往返于青岛和意大利的设计师向我赞叹青岛工厂的制衣技术,说虽然欧洲正在尝试转移供应链,但最有能力和技术制作高端成衣的,似乎还是中国,他想要留在青岛。

世界各地的人来到青岛,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与饮食习惯。早在2011年,美国人在市南区开了一家精酿啤酒店,丰富了青岛的啤酒种类和文化,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本地年轻人,外国人,游客都爱光顾的地方。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将自家美食带进青岛:法国人开的烘焙店,日本人开的拉面店,意大利人开的咖啡店,重庆人开的面馆。这些店铺静悄悄地绽放在青岛的各个地方,低调地经营着,细水长流。这是一种包容。

青岛的外国人似乎也在以一种更加“中式”的方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来青岛后认识的第一位美国朋友,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第一次约饭时,他问我想吃中餐还是西餐,最后我们去了台东。穿梭在小吃摊之中,他向我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他最爱的小吃和小店,搞得我反而像一个外国人。

他对青岛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Iamthelocalone,ok?(我已经是本地人了好吗?)”他拍着胸脯对我说。相比加州老家,他说青岛才是自己心中真正的“家”。

“每次回美国看望父母,我心里挂念的都是青岛——我的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我的两只猫也在这里。”他说道。

虽然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河北,但我们在青岛都属于“异乡人”,也都在青岛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舒服”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一致定义:能让不同文化的人在此相聚,吃得舒服,活得舒服,聊得舒服,这就是青岛的包容所在。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