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泰山:当“挑山工”遇见“机器狗”,山脊上的传承与变革

新黄河 2025-04-28 19:49:48

宋凡安

清晨8点,温暖的阳光照到泰山天街的石阶上,55岁的宋凡安已经挑起百斤重的担子开始了一天的攀登。他那根被磨得锃亮的扁担在晨光中微微颤动,两条粗尼龙绳下悬挂的是山顶宾馆需要的食材和日用品。而在几个月前,在红门至中天门的山路上,一只四脚站立的“机器狗”进行负重测试——这个现代科技的产物是否会改变泰山延续千年的物资运输方式。去年底,一段“机器狗负重攀登泰山”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一个四足机器人稳稳地驮着货物,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进。泰山景区环卫保洁部门负责人表示:“机器狗的投入成本较高,但从长远看比人工成本低,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挑山工将来会不会消失,4月27日,新黄河记者来到泰山风景区进行实地探访。

“这根扁担是我工作的好伙伴。”宋凡安拍打着手中一掌宽、2米长的木质扁担,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这位来自泰山脚下长清区万德街道武庄村的汉子,在石料厂关闭后成为了泰山上挑山工中的一员。每天,他要挑着上百斤的货物,或从索道口攀登至1545米的玉皇顶,或沿着十八盘一路下行至半山腰,每天往返三四趟以上,长长的扁担表面早已被磨得溜光,手上也是厚厚的茧。

焦宝顺

在泰山天街附近一处简陋的帐篷旁,61岁的焦宝顺在奔波了一天后,依靠着墙根休息。这个用木头和防雨布搭建的临时住所,就是他在旅游旺季的“家”。

山顶简易的帐篷是挑山工的临时休息场地

“肩上的担子,一头挑着山下的家人,一头挑着山上的人家。”老焦用粗糙的大手比画着,手掌上厚厚的老茧无声地诉说着这个职业的艰辛。

“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老焦叹了口气。目前泰山上的挑山工年龄多在50到60岁之间,年轻人来了做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夏日赤背,冬着薄衣,这份工作对体力的严苛要求,让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泰山挑山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在没有索道的年代,正是这些脊梁挺拔的汉子们,用扁担将砖瓦木料挑上山顶,建起了南天门、玉皇顶等著名建筑。

如今,虽然有了两条索道,但山顶宾馆的食材、小卖部的商品,仍需要挑山工“最后一公里”的点对点运输。

挑山工们也有世代相传的独门技艺:扁担要选弹性好的木材;绳结要打成活扣便于调整;上坡时走“之”字形省力;换肩时要借着扁担的弹力一气呵成......这些凝结着智慧的经验。“不担心被机器人抢饭碗吗?”面对记者这个问题,挑山工笑着说:“山顶那些弯弯绕绕的小路,机器哪有人灵活?再说,有些货主就认我们这些老面孔。”但他们的眼神中,还是流露出一丝忧虑。

夜幕降临,泰山的轮廓在星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山顶的帐篷里,老焦和同伴们正在整理明天要用的扁担。这座千年名山的脊梁上,传统与现代正在谱写新的和谐乐章——就像那根古老的扁担,一头挑着过去,一头挑着未来。老焦说:“挑山工可能会慢慢消失,但挑山工精神不会”。

记者:王锋摄影:王锋编辑:孙菲菲校对:刘恬

1 阅读: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