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黄河安澜的新时代答卷

文|陈汉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当前,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不利局面依然存在,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水旱灾害防御历来是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黄委在水利部党组坚强领导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力有效应对流域多轮次洪旱灾害,续写了黄河岁岁安澜的新时代华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为防洪的基石,是抵御洪涝灾害威胁、保障防洪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关乎国家安全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晋陕大峡谷之间,黄河奔腾不息。未来,一座雄伟的大坝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一年之计在于春,项目建设正当时。近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古贤工程”)建设工地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大型机械轰鸣作响,施工人员步履匆忙。建设者们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全力奏响春日施工“奋进曲”。

据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工作人员来亮介绍,4月5日导流洞施工Ⅰ标主洞首炮成功起爆,标志着古贤工程导流洞主洞施工全面启动,古贤公司将切实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等各方面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导流洞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据了解,截至目前,规划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干流七大骨干工程中,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4座水库已建成;参与水沙调控的干流海勃湾和万家寨水库,支流陆浑、故县、河口村等骨干水库已投运,东庄水库正在加快建设。

近年来,黄委统筹推进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完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格局。完成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历时70年论证的古贤工程开工建设,全面建成下游1371千米标准化堤防,完成禹潼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及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筑牢了黄河防洪保安的坚固防线,让黄河防洪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的转变。如今,大河两岸一派人水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数智赋能“四预”能力

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黄河水旱灾害防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作为数字技术和传统水文监测预报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既是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四预”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数字孪生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提升“四预”能力,黄委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形成了贯通“云雨水”、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监测预报链条。

在“第一道防线”建设上,黄委建成“三门峡-小浪底区间”3部X波段相控阵型水利测雨雷达,在流域机构中率先实现雷达组网运用,完成雷达回波反演降水算法模型优化,制订雷达数据高阶应用方案。测雨雷达全天候保持开机监测状态,持续向数字孪生小浪底系统提供监测信息支撑,有效提升了短临降水监测预报能力。

“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也在持续完善。黄委加强水文基本建设,进一步优化雨量站网和水文站网布局,积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配套水文测站建设,加快现有站网提档升级,不断提升雨水情智能感知监测能力,着力提升“落地雨”“河中水”监测能力。水文模型研究进一步加强,持续完善产汇流和洪水演进模型、主要测站洪水预报方案;开展黄河源区主要测站洪水特性系统分析,对黄河“三门峡-花园口区间”降雨径流预报模型进行模块化、标准化升级改造;利用黄河洪水预报系统构建的河源区、渭河下游以及“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河系预报方案,基本实现基于“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产汇流及河系传导预报。

此外,在共享气象等部门信息的基础上,黄委加强黄土高原产输沙规律研究,推动智能算法在泥沙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开展站点最大含沙量、次洪沙量试预报,研发便携式、小型化光电测沙仪,开展输沙率测验研究,提升泥沙预报水平。加密凌情监测站点,加强遥感监测技术、定点式冰水情一体化雷达监测设备等应用,构建凌情智能预报模型,提升凌情预报精度和预见期。

同时,黄委还持续深化“三条黄河”耦合联动,推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智能算法、预报模型研发,推动预报预警能力不断迈向精准化。

全链条管理的“硬核保障”

未雨而绸缪,长思则有备。

严格落实责任、科学制定决策、高效调度指挥,各环节各方面协调配合、有效衔接,是决定水旱灾害防御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黄委以制度创新和协同管理为核心,强化防汛抗旱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完成黄河保护法涉及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发挥黄河防总职能,落细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强化会商研判,统筹多目标实施水工程联合调度,推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责任落实方面,黄委发挥黄河防总平台作用,聚焦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逐项明确防御责任,细化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及迁安救护措施。

决策支持方面,黄委构建黄河多维时空数据底板、数字孪生黄河决策支持场,推进数字孪生黄河、模型黄河和原型黄河数据同步更新联动应用,形成了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加强建设管理、调度运行、应急抢险等人才队伍建设。

调度指挥方面,黄委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御会商机制、重大洪涝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完善水沙统一调度机制,组织实施黄河干支流水库群统一调度。完善险情处置机制、防洪抢险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机动抢险保障能力和防汛物资储备建设。

在河南开封的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一座座丁坝的坝面上整齐码放着大量备防石。工作人员介绍,黄河开封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情况复杂,属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中最为薄弱的“豆腐腰”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极易发生斜河、横河,危及堤防安全。每年汛前,他们都会做好防汛石料储备,以应对工程突发险情。

据了解,黄委还建立了“1+N”多元抢险队伍体系,强化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完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调用机制,建立动态抢险专家库,认真落实群防队伍,确保险情及时处置;全面夯实物资保障,构建多元物资储备体系,落实行业储备物资和群众备料,签订社会化代储协议,确保抢险料物、设备能够随时到位。

保障黄河安澜,责任重于泰山。

黄委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协同发力,不仅筑牢了水旱灾害防御的“铜墙铁壁”,更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跨越。未来,黄委将进一步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深化科技创新与法治保障,为“幸福河”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已由南到北陆续入汛,防汛备汛进入关键期。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汛期黄河流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风险较高,黄河中下游发生区域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防汛抗旱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使命在肩,严阵以待。黄委全体干部职工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打好防汛备汛“组合拳”,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END

审核:项晓光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