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词《菩萨蛮·黄鹤楼》和李白崔颢的黄鹤楼诗一样成为名篇

长安听雨 2024-08-29 12:19:30

一、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严峻形势,毛主席伫立于长江武昌之滨,徜徉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这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上阙写景,从远到近,层层展开。“茫茫”“沉沉”“苍苍”三个叠词,一个“锁”字,构成一个龟蛇夹峙、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烘托出环境险恶的悲怆氛围,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重画面。表达了毛主席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

下阙抒情,由景及心,豪放深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借用典故,巧妙地记叙作者的黄鹤楼之游。“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个“逐”字,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当作者斟满一杯酒,表情凝重地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这样一个动作,表达出两层深刻含义:一是缅怀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二是继续征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行酒。不久毛主席就点燃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基地,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

全词寓情于景,紧扣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诗人的感情,主题鲜明、深邃感人,富有艺术魅力。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十八年(730)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饯行。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以送别为题、刻画眼前景物,抒发对孟浩然的深情挚意。

诗的首句写出送友的地点是黄鹤楼。黄鹤楼在武昌,武昌在广陵(即扬州)之西,古说“西辞”。第二句点出送友的时令是烟花三月,已到暮春季节;还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是扬州,是繁花如烟的春天。后两句把这种惜别之情升华了。友人已经登舟扬帆而去,送行的诗人还站在黄鹤楼上,目送远去的孤帆。眼前的白帆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直到望不到了,诗人仍不愿离去。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的送别画。

三、黄鹤楼

崔颢登上黄鹤楼,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面对滚滚长江和浩瀚烟波,联想到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以及仙人乘鹤归去、楼空人杳的景象,回味自身经历,内心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以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

诗中借仙人乘鹤的传说开端,使诗境蒙上一层神奇色彩,又采用散文 笔法,两用“去”、“空”、“悠”三个字,三用“黄鹤”意象。创构出具有悠久的时间感、广阔空间感的意境之美。

一是虚实结合意境美。诗从传说落笔,由仙人跨鹤、仙去楼空,到悠悠千载、岁月不再,感情真挚、气概苍莽。

二是气象恢宏绘画美。诗篇展现了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的鲜明形象。色彩缤纷,富于绘画美。

三是重章叠句创新美。诗人打破律诗格律的固有规定,只知而不为,大胆创新。“黄鹤”再三出现,双音、叠韵和曡音的词、词组多次运用,读来声音铿锵、富于音乐美。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2 阅读:63

长安听雨

简介:读唐诗宋词 看远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