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3岁清华研究生,在旅行途中邂逅35岁技术男,不顾父母反对坚持嫁给他,哪知,婚后妻子经常不回家,30年不做家务,丈夫:她做得好! 陈薇,浙江兰溪人,从小聪明勤奋,父母是普通工人,家里条件一般。她靠努力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23岁时已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前途一片光明。麻一铭则出生在山东农村,家境贫寒,靠自学考上大专,毕业后在酒厂做技术员,35岁还未成家,生活简单朴实。1989年,陈薇旅行时在火车上认识了麻一铭。两人从陌生到熟识,聊家乡、聊理想,彼此被对方的真诚吸引。麻一铭的踏实打动了陈薇,陈薇的聪慧让麻一铭敬佩。火车到站,他们互留联系方式,感情就此萌芽。 几次见面后,他们确定关系,可这段恋情并不顺利。陈薇父母嫌麻一铭学历低、工作普通,年纪又大,不愿女儿远嫁;麻一铭家人则觉得陈薇还在读书,儿子该找个能马上成家的。面对反对,他们没有退缩。陈薇甚至放弃高薪工作,选择投身军事医学科学院,为国家科研效力。麻一铭支持她的决定,认为科研环境能让她发挥才华。这份支持让陈薇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1992年,两人在双方父母妥协下结婚。婚后,麻一铭辞去酒厂工作,搬到北京陪陈薇。他主动承担家务,不让陈薇分心。她进入军事科学院后,工作强度大,常加班到深夜,麻一铭就默默等着,有时还送饭送衣。六年后,他们有了孩子,可孩子刚满月,陈薇就回到实验室。麻一铭接手带娃,从喂奶到哄睡,全程包办。他说:“她的才华不该困在家里,我多干点没事。” 陈薇醉心科研,经常出差或驻扎实验室,回家成了稀罕事。30年来,她几乎不做家务,家里大小事全靠麻一铭。外人觉得这不公平,可麻一铭从不抱怨,反而夸她:“她做得好!”他知道,陈薇忙的是大事,国家的事,他愿意当她的后盾。 陈薇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但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2003年非典爆发,她带领团队研发干扰素,为控制疫情立下功劳。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她十年努力推出全球首款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救非洲于危难。2019年底新冠疫情来袭,54岁的她临危受命,两个多月研发出疫苗,还主动试打第一针。她说:“军人出身,就该为人民挡住危险。”这些成就让她成为国家工程院院士,名字响彻国内外。 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有麻一铭的支持。她忙科研时,他守着家;她出差时,他管孩子;她熬夜时,他备好热水。30年如一日,他从不计较她的“缺席”,只因他相信,她的付出是为了更多人。 麻一铭没什么耀眼的光环,就是个普通人。他没读过多少书,却明白妻子的价值。他放弃家乡的稳定生活,来到北京重新开始,只为让陈薇安心追梦。孩子小时候,他一边带娃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再苦也没让她操心。陈薇拿奖无数,他站在台下鼓掌,笑得比谁都开心。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她为国争光,我骄傲。” 他们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却有实实在在的相互支撑。陈薇用智慧守护人民,麻一铭用行动守护她。30年不回家、不做家务的妻子,在他眼里是最棒的,因为他懂她的使命,也愿意为她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