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魏征等人见唐太宗李世民在灭东突厥后开始自大,深为忧虑。于是上书太宗道:如果汉高祖刘邦之后就是汉武帝那么汉朝必然二世而亡,而即使有文景两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汉朝有几十年国力的雄厚积累,汉朝也差点完在汉武帝手中。陛下现象应该爱惜国力,不要瞎折腾,大唐才两代,难道陛下想二世而亡? 以上属于小编自己翻译的意思,不够准确之处请见谅。 其实在历史上大多数人时候,秦皇汉武更多的被帝王当作反面教材用来警示自己,鸦片战争之前的根本没有现代的民族主义观念,他们可不会因为是汉人就像当今网络一样吹嘘,同样也并不会因为是胡人就会一味贬低。比如清朝统治者,他们最信任的当然是满,其次是八旗(非满旗),但是乾隆早年皇帝在其著作《乐善堂全集》中明确提出了他认为历史上合格的帝王仅有三位: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这三人评价有不同差异。 汉文帝:虽贤德但用人不当,未能选拔优秀辅佐之臣; 宋仁宗:虽仁德但治国能力不足; 唐太宗:被乾隆视为唯一全面合格的帝王,既具备雄才大略,又能善用人才,开创了贞观盛世。 因此,到了晚年,乾隆认为历史上唯一合格的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晚年对祖父康熙的评价有所变化,曾称康熙“幼年登基面临内忧外患,文治武功卓著”,但未将其列入“合格帝王”之列。此外,乾隆对父亲雍正的政策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其过于严苛且沉迷祥瑞之说。 其实,在明朝末年,大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就已经看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他们精准的指出,君主专制主义是实乃大害,是明朝衰退,不断被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无能为力的根源,因此提出应该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但是这在当时文明可能,这种思想其实从春秋时期便有了萌芽,儒家的政治理念就是共治天下,但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这种思想逐渐被打压,虽然到了宋朝一度在被士大夫短暂提出,但是很快便消失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按照他的本意,他是想将《孟子》作为禁书的,因为孟子上面有一句“民为贵……君为轻……”,虽然因为反对声太大最终未能如愿,但是明朝依旧搞了“八股取士”,到清代时,随着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历史惯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加严重的思想禁锢,但是你以为清代灭亡后这种禁锢就消失了?这种巨大的惯性怎么可能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