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字幼常,生于公元190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在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家中兄弟五人皆才华横溢,时人称之为“马氏五常”。
马谡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尤其擅长军事谋略的议论。他早年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在这些地方,他虽未留下显赫的政绩,但因其才情出众,仍得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深深器重。
诸葛亮对马谡的才华和谋略极为赞赏,经常与他彻夜长谈,讨论军事策略。在平定南中叛乱时,马谡提出的攻心之计,让诸葛亮深以为然。这一策略最终帮助蜀汉稳定了后方,使南方再也没有发生大的反叛。
然而,马谡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刘备在临终前却对诸葛亮提出了对马谡的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而,诸葛亮并未完全听从刘备的建议,仍对马谡寄予厚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蜀军前锋,统领各军前行。然而,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指挥失宜,判断错误,被曹魏将领张郃击败,导致街亭失守,蜀汉军队溃散。这一战不仅使蜀汉北伐遭受重挫,也让马谡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
战后,马谡被关进监狱,最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他的死给蜀汉带来了深深的遗憾,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才华横溢但性格刚愎的将领。
马谡对蜀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定南中叛乱:
马谡在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时,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采纳并成功实施,通过七擒孟获,确保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
这一贡献不仅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为蜀汉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体现了马谡在战略谋划上的独到见解和深远眼光。
北伐前的战略谋划:
在北伐前夕,马谡提出了“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为蜀汉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此外,马谡还帮助诸葛亮成功地离间了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这一系列的谋略和计策,为蜀汉的北伐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为高级参谋的智谋贡献:
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是蜀汉军队中一位难得的高级 参谋和战略型人才。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密切,经常彻夜长谈,讨论军事策略。
在蜀汉的军事行动中,马谡的智谋和计策多次被采纳并成功实施,为蜀汉的军事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化影响与“马氏五常”:
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他们兄弟五人均才华横溢,对蜀汉的文化繁荣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马谡的才华和成就也激励了蜀汉的其他将领和士人,为蜀汉的文化繁荣和军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马谡对蜀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平定南中叛乱、北伐前的战略谋划、作为高级参谋的智谋贡献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他的才华和智谋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蜀汉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然而,由于他在街亭之战中的指挥失误和性格缺陷,也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回顾马谡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个极具才情的人物,在蜀汉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军事谋略和攻心之计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性格缺陷和指挥失误也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性格和决策能力同样关键。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华和智慧,更需要具备稳健的性格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用户11xxx20
和一哥们争论半天,马谡驻兵是否“犯傻”!最后结论:马谡不可能最终扛住张郃,区别是能坚持几天!而当路下寨,营破!王平可能跑得掉,但马谡大概率跑不赢张郃的骑兵追击!马谡其实是怕死!山上驻军,张郃一到,放火烧山的是马谡,隔断追兵,然后顺山后小路跑了。事后被诸葛亮告知:要么按逃兵处死,要么自己“请死”,留一个比逃跑好一点点的名声。[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