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初到延安,毛主席想要见他,他却表示:只是路过,不去打扰了

韩知许说文史 2024-06-22 05:36:1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38年3月22日,作家萧军到达了延安。忙碌的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便派秘书和培元前去探望,顺便询问一下是否愿意见面。可以看出,主席是很尊重他的。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萧军闻言却态度傲慢,表示自己只是路过,知道主席忙,就不去打扰他了。这话回的看似善解人意,可却总让人觉得有种傲气在里面。

和培元将话带了回去,更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主席非但不生气,还专程去招待所拜访。

主席为何如此重视萧军,萧军此人又为何如此自傲呢?

看着萧军如此的傲慢,一旁的女作家丁玲顿时就不高兴了起来。她和萧军一样都是作家,而且还很有共同语言,不过她也是杨开慧的同学,更是将毛主席视为偶像。

听到偶像的约见被拒绝了。丁玲自然是不乐意的。她连忙劝阻,并建议他见见毛主席,可萧军却不以为然,觉得没有那个必要。

在他看来,他只是路过这里,目标还是很明确的,他想要去当兵打鬼子。丁玲见状,还是想要说动他去见见毛主席。

而就在他们还在为此事商讨时,毛主席竟然亲自来了!

大概是担心独自去看萧军太过突兀,所以毛主席邀上了几位知名作家一起。

萧军也没有想到,主席如此没有架子,这和之前他见到的那些国民党将领并不一样。那天毛主席穿的只是一件半旧军装,可却让萧军印象深刻。

要知道,当时的毛主席已经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了,如此的礼贤下士怎能不让他感到荣幸呢?

那天他们聊得并不深,可即便这样,也让萧军重新认识了毛主席。他的才华、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都令萧军收获不少。

一转眼,便到了萧军离开的日子。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拿起枪杆子抗日。这还真是让人看不懂了,他一个文人,为何要投笔从戎呢?

这件事还要从萧军的幼时讲起。

萧军其实从小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对于那些私塾里教的《三字经》等书书籍,他一点兴趣都没有,还经常逃学,为此还遭到了同学的嘲笑。

他不想过上学,所以便和父亲据理力争,可他的父亲又哪里会由这他的性子来,所以对他动辄便是一顿打骂。

这样的日子让他苦不堪言,他想要反抗这一切,想要成为一个除暴安良的英雄。然而现实却是,他不得不服从父亲的决定,去学校读书。

他本以为会继续这样下去,可当他因为体育课上动做不标准而被骂的时候,他终究是忍不住了。

十几岁的他,正是年少冲动的时候,哪里受得了这些委屈,直接和那个体育教员呛了起来,结果便是他被学校以“辱骂师长”的名头,给开除了。

经过此事,他的父亲似乎也想通了,不再逼他上学,而是让他自立自强。而此时的萧军,似乎也在后悔自己的行为,开始读起书来。

在他18岁的时候,他遵循着内心的想法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骑兵。可现实终究还是打了他的脸,“兵匪一家”的乱象,让他厌恶。

为此,他一边跟随着部队,一边打算另谋出路。

他将自己的文章偷偷寄给报馆,还秘密加入过“抗日义勇军”。事情败露后,他便去了哈尔滨。

1938年,日军攻占山西,可阎锡山不抗日还残害共产党战士,看着街道上被血色弥漫,萧军实在是忍无可忍,那一刻他决定投身革命。

没过多久,他便直接辞职,朝着五台山抗日游击队的方向出发了。

萧军的心中是存有国家大义的,他想要报效国家,想要将日寇赶出中国,可奈何在赶路的过程中,前方打仗将路封锁了,他过不去。

萧军见此情形,也没了辙。想起朋友丁玲在不远处的延安,索性便过去了。

萧军并未觉得会在这里久呆,哪怕和毛主席聊得很好,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计划。他不知道的是,主席之所以如此礼遇他,除了看中他的才华,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毛主席一直都是敬重有加的,他认为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圣人”。之所以重视路过的萧军,也是因为鲁迅先生,所以“爱屋及乌”。

1927年,萧军通过《野草》这本书,认识了鲁迅,自此开始与其展开了灵魂上的沟通。他们在信中互相交流讨论,在文学方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由于日寇的侵袭,萧军和恋人萧红打算从青岛逃亡去上海。由于举目无亲且囊中羞涩,所以他们便厚着脸皮给鲁迅写了一封求助信。

他们将信寄出去的时候,是没什么把握的,所以并未抱太大希望。就在他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的时候,鲁迅先生回信了!

当时鲁迅还在病中,在看到这封信之后,很快便回了信,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二萧见状,心中的担忧也少了许多,很快便在同年11月底的时候,和鲁迅见面了。

三人聊得甚是投缘,在这之后,二萧在鲁迅的帮助下在上海安顿了下来,并且在鲁迅的帮助下,他们二人创作出了《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对于萧军而言,鲁迅对他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当得知鲁迅病逝时,萧军跪在床前嚎啕大哭。

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他守灵三天,对于他人的“拍马屁”之类的嘲讽之言权当听不见。

他以“鲁迅弟子”自称,而事实上,即使有人不承认,这似乎也是事实,毕竟鲁迅先生确实是萧军的老师。

这层身份让萧军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号召力,而毛主席对于萧军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毛主席自然是想让萧军留下来,为斗争文学出一份力的,可是见萧军的意思坚决,也并未阻拦。潇洒离去的萧军没有想到,在两年之后,他会再次来到延安。

1940年6月份,萧军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妻子来到了延安工作。原以为这次的到来,会像之前一样和大家相谈甚欢,可不料这次的经历却并非十分顺利。

延安是青年学子都向往的革命圣地,在这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是萧军所欣赏的,可时间一长,他却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受待见。

他本就是一个孤傲冷僻的性子,从来都是直言直语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的原因,他和不少的人都有过口角争执。

渐渐地,他心中的不满越来越重,郁闷也一直不能排解,所以便想要离开延安。

在1941年的7月份,他向张闻天借了路费,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想要面谈一次,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反映一下。

收到信之后,毛主席没过几天便和萧军见面了。

对于这位鲁迅的弟子,毛主席知晓他的才华也看中他的影响力,所以听闻他要走,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挽留之意。

或许萧军早已猜测到毛主席的反应了,所以他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对着毛主席发起了牢骚。

他表达了自己的诸多不满,也提及了很多人,同时,也对于党内的事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一直在静静地倾听着,看他似乎内心的苦水倒的差不多了,便开始开导他。

亲切的话语让萧军倍感安慰,也或许是心中的郁闷得到了疏解,所以他的心情也好了许多,毛主席的做法也令他好感倍增。

在这次谈话之后,萧军又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了情况,而主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得不说,毛主席身为一个政治家,是十分严谨的。他心中对萧军有一些意见,却觉得自己不够了解,担心引起误会所以并未言说。

随着二人的接触,他们比较熟悉了,毛主席这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萧军反映的情况以及现象,是值得注意并且改正的。不过与此同时,他觉得萧军身上的毛病也不少,这也需要他注意并加以改正。

信中的言语自然不会如此的直白,但语言委婉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可谓是令人既意识到了错误,又不会觉得尴尬。

在看到这封信之后,萧军心中也感受颇多,这样的批评对于直爽的他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他也很感谢主席指出他的错误。

可知道自己的缺点错误是一回事,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萧军来说,自己的缺点如“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极端”等等,他认为和自己经历有关系,改变是件十分难的事情,需要时间。

不过经此一事,他对于毛主席有了彻底的改观,也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那些不满。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时常探讨一些问题,共同为革命事业做着努力。

结语

面对萧军的傲慢,毛主席并没有与其计较,反而是主动探望,这也表明了主席礼贤下士、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

面对萧军发的牢骚,毛主席并未直白地指出他的缺点,而是循序渐进,让其润物无声的察觉,这也反映出毛主席高超的语言艺术。

来源

1.

2.

0 阅读:1

韩知许说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