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藏中 十一至十二世纪 铜鎏金弥勒像此尊极为罕见之弥勒菩萨像出自一段佛教之早期复兴

藏中 十一至十二世纪 铜鎏金弥勒像

此尊极为罕见之弥勒菩萨像出自一段佛教之早期复兴与藏传佛教艺术形成的时期。佛像体态柔美灵动,高达半米,应曾为一神龛中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之一,或与观世音菩萨分别立于释迦牟尼佛身侧。佛像融合了印度与西藏的相貌,在向上飞扬的头冠饰带和垂至肩部的华贵长髮相衬托之间,呈现出英俊庄严的面容。弥勒菩萨以大慈度众,体格强健,身姿颀长俊秀。其右脚微微前倾,脚趾踏出莲台之外,这一细微精妙的移动感令其更见对立平衡式的姿态之美,且在十一至十二世纪藏中地区其他造像中亦有体现。一条流转的圣綫垂挂于左肩,宝石珠串落于右腿前,烘托其摇摆之姿。弥勒亦是未来佛,其右手向观者举起,结说法印,左手则自然垂于身侧。一根莲花茎自底部蜿蜒升起于其身左侧,于左肩之花心处结一寳瓶。莲花一叶舒展向上,托住寳瓶,彷彿是为防止宝瓶掉落。此尊造像与其他屈指可数的几尊造像共同属于佛教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鉴于其完整的图像以及柔美的鎏金光泽,无疑为此中保存最完好的造像之一。

创作于1081-1093年间的扎塘寺壁画与本拍品密切相关。来自帕拉-色那风格之灵感贯穿始终。例如,与十一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铜像相比,本尊弥勒英俊的脸庞具有更为方正、更接近藏式的相貌,但他的嘴部、眼睛和眉毛却模仿帕拉特徵——这一组合在扎塘的众多菩萨画像中皆有体现。可参考一幅弥勒画像的丰满下唇与微笑时嘴角处凹陷的处理(图2)。 此尊弥勒像亦采用波浪般起伏的上眼睑与醒目的瞳孔,以及细长而弯曲、眉梢上翘的眉形。托蒂中最大的一条饰带装饰著複杂的花卉卷叶,如自灵鸟桓娑尾巴盘旋而出,右侧与之呼应之神兽则为摩竭。桓娑嘴衔珠串,此图案借鉴自帕拉艺术,可见于梵天石碑,以及位于牛津博德利图书馆绘有般若佛母的十一世纪彩绘贝叶经封面(MS. Sansk. A.7;Barrett著,《Painting of India》,1963年,页52)。此尊巨大而优美的铜鎏金弥勒像无疑由一位对帕拉传统颇有了解的艺术家製作,令人们罕有地得以一观佛教后弘期——那段佛教于西藏得以弘扬的历史。

尺寸:高 49.3 cm

来源:香港邦瀚斯2025年亚洲艺术拍卖《八秩·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