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的四川汉源县大相岭,主峰海拔3352米的山巅竟被30厘米厚的积雪覆盖,零下5℃的寒风中,滑竿夫的胡须凝结成晶亮的冰凌。 这群身着麻衣、脚绑铁爪的汉子,正用斑竹捆扎的滑竿肩扛120斤重的边茶或盐巴,在结冰的零关道上蹒跚前行。每走50米便需靠铁拐支撑喘息,呼出的白气瞬间在眉须上凝成冰挂,午饭不过是雪水拌糌粑。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对抗着“一山有四季”的暴虐气候,在“川康第一险途”上踏出蜿蜒的生存之路。 这群被孙明经镜头定格的滑竿夫,肩扛的不仅是物资,更是抗战大后方的稳定基石。1939年,西康省的边茶、军工器材等战略物资,70%需经大相岭古道转运至康藏。滑竿夫们在汉彝藏多民族协作中,用铁爪、拐子和双肩,将200万斤边茶送往西藏,支撑起“以茶固边”的经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