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162年,金军撤退,56岁赵构果断禅让给35岁赵昚,为南宋续命一百多年。赵构提

1162年,金军撤退,56岁赵构果断禅让给35岁赵昚,为南宋续命一百多年。赵构提前退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手腕没得说。 南宋有个特殊现象,就是太上皇特别多,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都是禅让皇位。除了最后一个是被迫外,其他两位都是自愿。 赵构坐在德寿宫的摇椅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摩挲着手中的青玉扳指。自从把皇位让给赵昚,他终于不用再听朝臣们为战与和吵得面红耳赤。

想起退位前的光景,金军虽撤,但谁知道哪天又会卷土重来?与其守着个随时可能烫手的皇位,不如早早把担子甩出去。赵昚年轻有冲劲,主战派大臣又拥护他,万一北伐出了岔子,责任也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算盘,赵构打得比谁都精。 可赵昚坐上龙椅后,才发现这“自愿禅让”背后藏着多少算计。赵构表面退居幕后,实际上宫里的大小太监、禁军统领,不少还是他的心腹。

赵昚想提拔主战派将领,赵构就派人在朝堂上旁敲侧击;赵昚要启用新的税赋政策,赵构便把几个老臣召到德寿宫“喝茶”。有次赵昚气得在御书房摔了奏折:“这皇位,倒像是在太上皇手掌心里坐!” 有趣的是,几十年后,赵昚自己也学起了赵构。他禅位给儿子赵惇时,已经被北伐失利、内忧外患折腾得心力交瘁。禅让大典那天,赵昚望着金灿灿的龙椅,突然想起当年赵构把玉玺交到自己手上的模样——原来这“主动退位”,有时候是解脱,有时候也是无奈。 到了宋光宗赵惇这儿,剧本彻底翻了篇。这位皇帝被皇后搅得神志恍惚,不理朝政,引得朝臣怨声载道。太皇太后吴氏一声令下,直接把他赶下皇位,扶嘉王赵扩登基。赵惇被架出皇宫时,还在大喊:“我没病!我没病!”这场闹剧,把南宋皇室的体面撕得粉碎。 有人说南宋的太上皇传统,是皇室权力平稳过渡的妙招;也有人撇嘴:这分明是老皇帝们既想甩锅,又不愿放手的“小心思”。

赵构、赵昚的禅让,看似潇洒,实则把朝堂搅成了“双头政治”;而赵惇的被迫退位,更是把皇室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这些帝王的抉择,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南宋朝廷的复杂与无奈——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争斗,就连皇位的传承,都透着股拧巴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