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悲剧还是发生了!4月,福建一位7岁的小女孩最近两个月突然哭着说自己看不清了,父母

悲剧还是发生了!4月,福建一位7岁的小女孩最近两个月突然哭着说自己看不清了,父母带她去做检查发现视力竟然骤降到了0.2,但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后来发现竟是因为妈妈的这一个举动,让女孩出现了癔症性视力下降,网友:这种情况真的防不胜防。   (参考资料:福建7岁女童突现视力下降,医生诊断为癔症性2025年04月23日 14:43 新浪网 )   在福建宁德,有个 7 岁的小女孩小怡(化名),原本活泼可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玩耍、学习。可谁能想到,最近两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小怡平静的生活。   有一天,小怡突然哭着跟爸爸妈妈说自己看不清东西了。这可把父母吓坏了,孩子的眼睛可是大事啊!他们立刻带着小怡去了医院做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小怡的双眼视力竟然骤降到了 0.2 !这对于一个 7 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太可怕了。要知道,正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视力应该是很不错的,小怡的视力却如此之差,这让父母心急如焚。   更让人着急的是,在医院里,各种检查做了个遍,却没有发现眼睛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这可把医生和家长都难住了,视力下降这么明显,怎么会查不出问题呢?难道是检查设备不够先进?家长们带着小怡又辗转去了其他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可结果还是一样,眼睛没有任何异常。   就在大家都感到困惑不已的时候,细心的医生发现了一些端倪。医生开始和小怡耐心地沟通交流,在聊天的过程中,医生逐渐了解到小怡家里的一些情况。原来,就在不久前,小怡的弟弟出生了。   自从弟弟出生后,妈妈的精力几乎都放到了弟弟身上。小怡以前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都围着她转,可现在,妈妈每天忙着照顾弟弟,给弟弟喂奶、换尿布、哄睡,很少有时间陪小怡玩了。   小怡是个性格内向、脆弱敏感的孩子,弟弟的到来让她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心里特别失落。虽然她年纪小,不太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这些情绪都被她默默地藏在了心里。久而久之,这些压抑的情绪竟然通过身体的症状表现了出来 —— 她的视力开始下降。医生经过综合判断,最终诊断小怡为癔症性视力下降。   癔症性视力下降,医学上又称 “功能性视力障碍” ,属于 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 。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眼球结构完全正常 ,没有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器质性损伤,但患者却真实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突然失明。   小怡的案例正是典型 —— 眼科仪器反复检测,角膜、晶状体、视神经均无异常,可她的视力却像被 “黑洞” 吞噬般跌至 0.2。这种病多发生在 6-12 岁敏感期儿童 身上,他们表达能力有限,常把心理压力转化为身体症状。更让人揪心的是,若误诊为普通眼病盲目治疗,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癔症性视力下降可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往往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短时间内找不到器质性病因,所以在临床中很容易被误诊。如果得不到针对性的治疗,孩子的视力可能会一直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癔症性视力下降是孩子的 “心理防御机制” 。当小怡看到妈妈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弟弟身上,内心产生强烈的 被抛弃感 ,但她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需要关注”,潜意识便选择用 “看不见” 这种极端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大脑与眼睛的关联超乎想象。研究发现,长期负面情绪会刺激 下丘脑 - 垂体轴 ,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视觉中枢的正常功能。简单来说, 心理压力会让大脑 “误判” 视觉信号 ,即使眼球健康,也会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   在小怡的这个案例中,妈妈可能并不是故意忽略小怡,她只是因为照顾新生儿太忙太累,没有意识到小怡的心理需求。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给小怡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关注,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   对于小怡的治疗,除了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外,更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妈妈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后,开始努力调整自己的时间,每天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陪小怡玩游戏、读故事书,让小怡感受到妈妈还是爱她的。   小怡的经历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孩子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无恙,更是心理阳光!当孩子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或许该停下脚步,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