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瓦房店,算是中国航天的一面旗帜,人称“卫星之父”。他小时候日子不好过,1942年考进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可没多久就因为战争辍学。1947年,他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俄文打基础。1951年,他被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1958年回国后加入了钱学森领导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搞导弹研究。到1960年代,他已经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核心人物。文化大革命期间,赵九章和钱骥两位大佬受冲击,孙家栋临危受命,成了卫星计划的技术总负责人。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作为新中国首任总理,他不光管政治,还亲自抓科技。1960年代,他主持中央专委会,直接领导“两弹一星”工程。1965年,他拍板把卫星研发列为国家优先项目,办公室里批文件时,他常叮嘱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在航天事业起步时,他的支持就像定海神针,科研人员心里都有底。 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进入冲刺阶段。这颗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颗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意义重大。可就在发射前,团队发现卫星超重,重量超标会直接影响火箭推力,发射很可能失败。孙家栋作为总设计师,带着团队加班加点查问题。他们翻遍了设计图纸,检查了每一个零件,最后锁定原因——卫星表面镶满了毛主席像章。这些金属徽章加上红色颜料,不光增加了重量,还让卫星散热出了问题。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毛主席像章是政治符号,街上到处有人戴,家里也有人挂。卫星上装这些徽章,本来是想表达敬意,可没想到成了技术上的拦路虎。孙家栋心里清楚,拆掉像章是科学需要,可这事儿敏感,弄不好就是政治风波。他一度犹豫,怕决策失误影响整个项目。 1969年10月,周恩来视察研究基地。孙家栋抓住机会,把超重问题和像章的麻烦汇报了上去。他心里七上八下,毕竟这不是技术问题那么简单。周总理听完,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他接着解释,政治挂帅是要推动工作,不是搞形式主义,卫星研发得讲科学。这话不长,却给了孙家栋莫大的底气。 有了周总理的指示,孙家栋马上组织团队行动。拆像章的过程小心翼翼,工人们用工具一点点撬开徽章,再打磨表面,确保不留痕迹。这活儿干了好几天,基地忙得热火朝天。减重完成后,卫星总算达标,孙家栋松了口气,但也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升空。那天晚上,指挥中心里气氛紧张,孙家栋盯着屏幕,关注着每一条数据。火箭升空后,卫星顺利入轨,两分钟后,《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清脆的旋律响彻指挥大厅。那一刻,所有人沸腾了,中国成了全球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颗卫星在轨跑了28天,比设计寿命还多8天,至今还在轨道上飘着。那首《东方红》乐曲,也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标志。这次成功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自力更生精神的体现,给后来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东方红一号”之后,孙家栋没停下脚步。1975年,他搞定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1984年又弄出“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2003年,他当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带着“嫦娥”系列上了月球。他的贡献国家看在眼里,1999年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还得了“共和国勋章”。 周恩来在卫星成功后,继续盯着航天事业。1970年4月25日,他在广州开会时高兴地宣布了发射成功的消息。1976年1月8日,他去世,享年78岁。他留下的智慧和担当,至今让人敬佩。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不光是科技的事儿,更是勇气和坚持的写照。孙家栋和周恩来的配合,让中国航天迈出了第一步,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