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4月,为接近女神,徐志摩竟连续旷课17天,频繁约林徽因出游,献殷勤搏欢心。哪料,林徽因父亲的日记里却写着:“徐生每日来扰,女甚厌烦”,“徐生强邀游河,徽因托病未往”。
事实上,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倾心是毫无疑问的,而林徽因对徐志摩却始终保持社交距离。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回忆录中就曾经强调过:“母亲始终否认与徐志摩有恋爱关系。”
说白了,那场被后人吹成“灵魂共鸣”的康桥之恋,压根就是徐志摩自己的浪漫独角戏。
1920年10月,在美国攻读完经济学后,徐志摩来到英国伦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后来,在朋友引荐下,徐志摩拜访当时在英国考察的林长民,也就是林徽因的父亲。两人从政..治、文学到人生哲学,无所不谈,而林徽因则作为旁听者,参与了部分对话。
在这次拜访中,年仅23岁的徐志摩,将自己才华展露无遗,深受林长民和林徽因的认可。同时,芳龄16岁的林徽因在谈吐间流露出对文学、艺术和哲学的敏锐感知和见解也让徐志摩惊叹。
徐志摩心间刻上林徽因的音容笑貌,他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在这次拜访后,徐志摩成为林家常客,经常找机会与林徽因探讨诗歌与文学。
没错,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他坠入爱河不能自拔。甚至于在给恩师梁启超写信坦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1年,徐志摩不顾一切,正式对林徽因展开追求。当年4月,借着陪同林徽因考察英国古建筑的理由,当时在剑桥大学学习的徐志摩竟然连续旷课17天,频繁陪着林徽因出游,献殷勤、搏欢心。
根据林长民的旅欧日记手稿记载,当年徐志摩曾连续十几天清晨到访林宅。“徐生晨七时即至,强邀徽因同往牛津”。甚至于,林长民在日记里感叹道“此子用情过炽”。以至于,“徐生每日来扰,女甚厌烦”,“徐生强邀游河,徽因托病未往”。
不过,炽热追求下,终究会有回响。
在往后的几个月里,徐林二人经常在康桥的图书馆、河边相遇,他们一起讨论诗歌、哲学和艺术。徐志摩为林徽因分享雪莱、济慈、拜伦等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诗歌。过程中,林徽因也用文字记录下两人在一起探讨的美好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两人相互倾心时,林徽因知道徐志摩家中已经有原配夫人张幼仪,而且,徐志摩为了向林徽因证明“自由恋爱”的决心,他竟然计划和张幼仪离婚。
可实际上,在林徽因母亲的妾室痛苦经历影响下,林徽因非常抗拒介入他人婚姻。因此,在之后的交往当中,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倾心态度发生转变,最终选择与徐志摩保持距离。
1921年10月,林长民被召回国,林徽因也跟随父亲,悄然回国,离开是非之地。在回国船上,林徽因给徐志摩写信,“此去万.里,愿君勿复念。”这是要告诉徐志摩,不要再有爱慕。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即便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结婚后,我们的大诗人徐志摩并不死心。
1924年4月,梁启超的讲学社邀请印度“诗圣”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全程担任翻译并策划活动,而林徽因则因为精通英语与艺术修养,成为主要陪同者。
在此期间,徐林两人的互动成为了焦点。即便两人分别多年后,即便知道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结婚,徐志摩看向林徽因的目光依旧带着炽热的感情。
根据记载,在泰戈尔64岁生日宴会上(1924年5月7日),徐志摩多次修改诗剧台词,借角色台词向林徽因传递暧昧信号。
不过,比起3年前,此时的林徽因已经成长得更加成熟,面对徐志摩的感情攻势,她始终刻意保持距离。在宴会高潮时,她更是以“更衣”为由离开,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回避徐志摩。
徐志摩见暧昧信号不见效,于是改变攻势。他试图通过泰戈尔秘书恩厚之,帮忙转交情书给林徽因,但是,情书没有被拆开过,就被林徽因原封退回来。这样的细节让徐志摩知道,他对林徽因的浪漫幻想,是时候要收藏起来,藏于心中,藏于诗中。
他活在诗意幻想里,她扎根在现实大地中。徐林二人,本质上就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人。
正如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所说:
“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位置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