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个令人心碎的案件牵动全国:广东83岁高龄的母亲黄娟,在绝望中亲手终结了46岁智障儿子黎建恩的生命。面对警方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如雨下:"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消息源自: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年度十大典型案例通报、《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2018卷、澎湃新闻2017年6月特稿《被压垮的母爱:一个唐氏家庭46年的生死账本》】 黄娟总把儿子的药片分装在七个塑料小盒里,每周日晚上排好下周的剂量。2017年5月那个闷热的傍晚,她颤巍巍的手指在药盒上方悬了很久,最终把攒了大半年的白色药片全倒进了蜂蜜水。46岁的黎建恩正趴在旧沙发上撕日历,唐氏综合症让他永远停留在三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此刻他像发现新玩具似的举起杯子:"妈妈,甜!" 这个动作让黄娟想起1971年冬天。那时她刚满28岁,抱着确诊唐氏综合征的婴儿跑遍广州三甲医院,有个老医生摘下眼镜叹气:"这孩子活不过二十岁,你们趁年轻再生一个吧。"丈夫老黎当场拍了桌子:"我儿子能活多久,我们就养多久!"纺织厂女工和货车司机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马拉松"——老黎白天跑运输,夜里去码头扛货,有次累得从三轮车上栽下来,额头磕在马路牙子上鲜血直流,还惦记着兜里刚结的八十块钱:"够建恩半个月理疗费了。" 1998年暴雨季,老黎的货车在107国道上打滑翻进沟里。葬礼上亲戚们窃窃私语:"这下瘫儿没人管了。"黄娟把浸满雨水的孝布攥得死紧,大儿子突然拽她衣角:"妈,我以后每月给弟弟寄五百。"可这承诺在现实面前像纸一样薄。2015年黄娟冠心病发作,醒来发现建恩正啃着掉在地上的药板,铝箔划得他满嘴是血。社区主任来家访时直皱眉:"托养机构排队都排到2025年了,您这情况...要不试试民办的?"黄娟看着宣传单上每月六千的报价没吭声——她的退休金才两千三。 最后一次努力是在2016年重阳节。黄娟把房产证摊在亲戚面前:"谁接手建恩,这房子就归谁。"堂妹刚露出犹豫神色,她丈夫立刻打断:"我闺女明年要高考,哪顾得上傻子?"那天黄娟在越秀公园长椅上坐到天黑,裤袋里还揣着建恩吐脏的手帕。回家时儿子正把整瓶降压药往嘴里倒,见她回来咧着嘴笑:"妈妈,糖!" 2017年5月17日的监控显示,黄娟报警前给儿子换了套新睡衣。警察破门时看见老人正用木梳给儿子理头发,床头摆着两份字迹工整的遗书,其中给大儿子的那封里夹着泛黄的理疗收据。尸检报告让办案民警红了眼眶——黎建恩肺部布满陈旧性炎症疤痕,法医说:"这种程度的感染,正常应该疼得整夜睡不着。" 庭审时公诉人读到一半突然哽咽。辩护律师出示的社区医院记录显示,83岁的黄娟去年有七次独自拖着坐轮椅的儿子往返就诊。当法官问为何不寻求社会帮助,老人低头搓着关节炎变形的指节:"建恩...怕生人。"最终判决书里专门用黑体字标注:"社会福利体系未能有效承接家庭功能失灵的风险。" 案子结了,但黄娟依然每天清晨五点自然醒。有次邻居听见她在阳台上自言自语:"今天该给建恩剪指甲了..."转身却看见老人正对着空荡荡的轮椅说话。如今广州各区的托养中心都加装了防滑扶手,而那个总爱傻笑着喊"妈妈甜"的中年男孩,永远留在了46岁的春天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