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倘若美国突发奇想,决定一次性印制28万亿钞票,企图一举清偿所有债务,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天,它可能会发现自己已被中国、俄罗斯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三位常任理事国——美国(尽管是它自己)、英国和法国,共同排斥于国际社群之外。而最终承受恶果的,却是无辜的美国民众。 让我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楼下那家早餐店的老板,与我交情颇深,每天清晨,我总能心安理得地赊账享用热腾腾的包子,而他从不急于讨债。 缘由何在? 他的逻辑简单而深刻:他在这片区域扎根十几年,与邻里间熟稔得如同一家人,偶尔还能串门共享家常便饭。这样的环境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道理深入人心。 但要是换成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张口就要“先蒸五十个包子,月底再给钱”,你猜老板会作何反应? 恐怕那擀面杖挥舞起来,都能擦出火星四溅! 说到底,金钱之所以能够顺畅流通,全凭信用这座基石默默支撑。 就像我们楼下的小超市,对于老顾客,他们放心大胆地允许记账消费,因为彼此知根知底。可一旦有人开始耍赖不还,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别说借钱无门,就连打麻将时三缺一,都不会有人想起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