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那个有美丽传说的节日“圣乔治节”。4月23日也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小时候,除了学校下发的课本,基本上是无书可读的,偶尔能从富有的小朋友家中淘到的,也无非是小人书、连环画,内容不过是地道战、地雷战之类,想看成本大套的书,很难。个别同学能拥有《小学生作文选》,叫人无比羡慕。更遑论什么中外名著,基本见不到。
及至初中,已经是八十年代的后半期,乡镇文化站成立了文化活动图书室,恰好由我父亲来管理,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于是,不管适不适合阅读,一本一本的从前到后,是懂非懂。
后来,我生了一场重病,是书陪伴我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特别是作家史铁生的著作给了我无形的力量,一次次的挣扎之后大难不死。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剂良药,岁月艰难时,读书能给予人力量。读书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书中充满智慧,是灵性阳光的,读书必是吸取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活着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扰的事,能够从书中获得开悟和引导。
读书,是一个漫长的修习过程,需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坚持读书的人,对于事物有一种不懈追求的耐性和毅力。
鲁迅就是一个坚持长期读书的人。在冬天寒冷的夜里,冻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拿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辣的满头大汗,也就忘了寒冷。如此,他坚持每日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交心。生命增值,有了厚重感,也更有了力量。
周国平说“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人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坚持长期读书的人,思想不断进步,还能够保持一颗初心,追逐坚持的梦想,人生就会更精彩。
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书不会让你金银满仓,不会让你青云直上,但会让你的人生充满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读书,虽然不一定改变全部的命运,但自古以来,寒门学子靠自己的努力,中举登科,摆脱贫瘠的生存环境的比比皆是。而今,这种状况依然存在。
对于家境平凡的孩子来说,读书是第一条只能靠自己的出路。一年一届的高考,是每一位寒门学子的背水一战,充满隆重的仪式感,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读书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和品位,更能建立一个人的人生格局。
著名演员陈道明,一个清高的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生活一向低调,偏爱阅读和藏书。他家的一整面墙是一个书阁,里面满满的都是书。
书籍,撑起了他的高度和深度,形成了他的人生格局。
陈道明从鲁迅、胡适,读到柏杨、李敖、北岛;从杂文读到诗歌,阅遍万卷书籍,深谙《道德经》,喜欢研究历史。季羡林曾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
陈道明爱家庭重事业,稳健成熟、有责任感,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平和与涵养,看到一种文人的迷人气质。
人生,是一场身体与灵魂的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是一种美好的缘分,是自己与灵魂的遇见。
平凡人生中,读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读书的意义有很多,要靠个人去领悟。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世界读书日,一起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文:马玉梅老师,编辑:跑步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