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我党一名同志被叛徒出卖,被敌人重重围住。令人奇怪的是,解放后,他还连声向那个叛徒道谢,说“多亏了他救了我们”。 1943年的夏季,武邑县孙屯村王家的院落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这份宁静却如同暴风雨前的平静,即将被打破。 8月3日下午,当县政府秘书处的几位同志陆续抵达王平东家中时,谁也不会想到危险正悄然逼近。王平东,这位抗日六区的秘书正在院子里迎接前来开会的同志们。四位县政府秘书处秘书、两名抗日村长以及五名抗日爱国青年,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着抗日工作的开展情况。 "最近日伪军活动频繁,大家要多加小心,"王平东叮嘱道,不知道这句话竟成了当晚的预言。 就在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时,院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放哨的同志慌忙跑进来报告:"不好了!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正向这边逼近!" 王平东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迅速站起身,低声命令道:"所有人,立即转移到地道里去!" 原来,就在同一天的早些时候,武邑县抗日政府的交通员王培森在城东大街的一处秘密交通点被日军逮捕。经不住严刑拷打,王培森透露了王平东家的位置。此刻,大批日伪军正在王培森的带领下,向王家院子逼近。 转眼间,院子外已经传来了日伪军的喊叫声。王平东来不及组织大家有序撤退,只得匆忙将众人领进了院内牛棚下的地道。这条地道十分特殊,是在原有地道内新开辟的一条暗道,堪称"洞中之洞"。虽然尚未完工,但此刻却成了众人唯一的避难所。 "大家不要出声,"王平东在黑暗中小声说道,"这个新地道外人不知道,我们还有希望。" 地道里漆黑一片,众人屏住呼吸,能清晰地听到上方敌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突然,头顶传来"咚咚"的敲击声,有人在敲打牛槽。 "就是这个地方?"一个日本军官粗声粗气地问道。 接着,一个怯懦而熟悉的声音回答:"是,就是这个地方。" 听到这个声音,地道内的王平东攥紧了拳头。他立刻认出了王培森的声音,心中既愤怒又担忧。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轻声对周围的同志们说: "这个时候,大家都别怕。情况很危险,但那个姓王的交通员并不清楚咱们这个新地道。他只知道牛棚洞里放油印机和文件的地方。"停顿片刻,王平东压低声音继续说,"万一敌人下来,咱们就跟他们拼到底,誓死不当俘虏。但在敌人下来前,咱们必须沉着,千万不能暴露。" 话音刚落,众人便听见上面传来"哗啦"一声,地道的洞口被扒开了。日军站在洞口,探头向内喊道:"八路的,出来干活,杀头的没有。" 那是在解放后的一个午后,武邑县政府大院内,王平东正与几位老同志叙旧。忽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门口走过,立即起身快步迎了上去。 "王培森同志,好久不见!"王平东热情地握住对方的手,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旁边的同志们脸上露出不解的表情。有人小声嘀咕:"这不是当年出卖我们的那个叛徒吗?" 王平东听到后,转身严肃地对大家说:"多亏了他,我们才能活到今天。要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回头是岸,我们早就牺牲了。" 看到众人疑惑的眼神,王平东开始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 那天,日伪军在王培森的带领下找到了地道入口。当敌人的搜查一无所获后,日本军官恼羞成怒,下令用烟熏地道。浓烟很快在狭窄的地道内蔓延开来,王平东和同志们捂着口鼻,尽力不发出一点声音。有几位老同志患有气管炎,稍有咳嗽就会暴露全体人员的藏身之处。 "那可真是生死关头,"王平东回忆道,"暴露就在一瞬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道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地道内的人听到有人在大声呼喊:"抓住他!别让他跑了!"紧接着是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地道口的烟火不知被谁扑灭了,上面变得安静下来。 直到当天深夜,日伪军押着两车粮食离开后,王平东才带领众人小心翼翼地爬出地道。随后他们打听到,原来在最危急的时刻,王培森突然夺门而出,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放弃了搜查地道。 王培森解放后坦白交代,当时他被日军抓获后,经不住酷刑,供出了王平东家的地点。他原本想着只引日军搜缴油印机和文件,没想到当天王平东正在家中召开秘密会议。 "当我看到地道口的新土痕迹时,我立刻意识到洞里可能有人,"王培森低声说道,"我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不能再错下去了。" 于是在日军点火熏烟的那一刻,王培森做出了决定。他突然向外跑去,看守大门的汉奸甚至一时没反应过来。日军看到王培森逃跑,立即追了出去,给了地道里的同志们生存的机会。 王培森那天冒险逃入密林,靠着几十米的先机甩掉了追兵。 "我当时想,即便被敌人打死,也不能再让同志们因我而送命了。"王培森说这话时,眼中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