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 萨镇冰祖上是书香门第,家族中不乏进士名流,福建沿海多风浪,他自幼水性极好,聪明伶俐,读书用功,早早便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船政学堂,这所学校是晚清洋务派的成果,培养了不少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 萨镇冰在那里学习造船、航海、兵法和外语,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不久,他被派往英国深造,那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海军号称“横扫七海”,萨镇冰在英国见识了最先进的战舰与海军管理体制,深受震撼。 他暗暗立志,要将自己所学带回祖国,建设一支真正的现代化中国海军。 归国之后,他进入清朝海军服役,因能力出众,升迁迅速。 后来,他参与创办和整顿北洋水师,担任重要职务,最终成为海军最高统制,也就是海军总司令。 可惜,彼时的清政府早已腐朽不堪,上层政治内斗严重,洋务运动的成果也难以根深蒂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萨镇冰时任海军副将,原本计划趁日舰分散之际突袭对方,打出漂亮的一仗,但主帅丁汝昌保守畏战,拒不采纳建议,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那一战不仅毁掉了清朝十余年苦心经营的水师,也宣告了中国在东亚海权上的彻底崩溃。 萨镇冰看着战友尸沉海底,心如刀绞,他明白,中国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没有人才、没有船,而是因为没有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战后,日本在中国提出的条件愈发苛刻,列强环伺,百姓苦不堪言。 清廷摇摇欲坠,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一次,朝廷派萨镇冰去江西平乱,面对饥寒交迫、揭竿而起的百姓,他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血腥镇压,而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放就放。 他说:“百姓造反不是因为不忠君,而是活不下去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萨镇冰正居家休养,身为海军总长的他本有机会调动军舰增援镇压,但他没有动——只是静静地坐在屋里喝茶,看着风起云涌。 他清楚,清朝的末日到了,真正的变革已然不可阻挡。 事后,有人责问他为何坐视不管,他淡然一笑:“阻也阻不了,只会增添无谓的牺牲。”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萨镇冰因军政经验丰富,被临时政府任命为民国海军总长。 他兢兢业业,致力于重整海军,保持中立,不问党争。 但乱世之中,军阀混战,财政枯竭,他的理想始终难以施展。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心系国运。 他多次上书呼吁团结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清朝遗老的他并未像许多老官僚那样逃往台湾。 他选择留下,表示愿意为新国家效力,中央政府没有忘记这位老海军的功勋与风骨,任命他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援朝,面对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数人担心这场战争会把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再次拖入深渊。 但萨镇冰不同,他看得出来,这一次的中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这是一个真正独立自主、敢于抗争的国家,有钢铁般的军队和万众一心的人民。 当他得知志愿军不但顶住了美军进攻,还成功反攻至汉城,他激动得几乎落泪。 他对身边的亲人感慨道:“六十年前我们败在日本海军手下,今日我们能击退世界最强的美军!这是真正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富强!” 这位九旬老人的声音依旧洪亮,眼中满是激动与欣慰,他知道,中国真正站起来了。 1952年,萨镇冰在福州安详辞世,享年94岁。 他一生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从北洋水师的兴起到其覆灭,从战火纷飞的甲午海战到抗美援朝的胜利,这位海军老将亲眼目睹了中国近代史的跌宕与巨变。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萨镇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