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外蒙古人不喜欢忽必烈呢?
元世祖当上皇帝后,马上就下令修长城,汉族大臣都懵了,你一个蒙古人,修这东西干啥呢?
忽必烈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接着就发布了第二道诏书,北伐!大臣们都懵了,这是什么意思?要去杀自己家的穷亲戚吗?
在杀完他家那些穷亲戚,回元大都的路上,他把史官叫过来,“爱卿,在我华夏大地,三代以下,有帝王封狼居胥吗?” 史官一下子就明白了,跪在地上高呼,“陛下圣明啊!!!”
忽必烈大笑了许久,然后说道,“传朕旨意,休养生息一年,之后南下灭宋。”
史官趴在地上大哭起来,“陛下,老臣真是感动得要哭了,您竟然把灭宋放在最后……”
忽必烈之所以这样做,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对于当时的蒙古帝国来说,内部局势十分复杂。修长城,看似与蒙古人的习惯相悖,但忽必烈看到的是庞大帝国管理下的地域差异,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有着独特的农耕文明,需要一种物理屏障来区分管理与防御外敌。
北伐那些所谓的“穷亲戚”,实则是为了清理内部反对他统治方式、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的蒙古旧势力。他深知,若想真正将中原地区纳入稳固的统治,必须先整合蒙古内部,让那些只知掠夺的旧势力服从于他以华夏正统自居的统治理念。
而提到封狼居胥,这在华夏大地是无上的荣耀,象征着对北方游牧区域的绝对统治权威。忽必烈想要达到这种高度,先北伐,在心理和实际上都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至于将灭宋放在最后,这更是他战略眼光的体现。当时南宋虽然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草率灭宋可能会引发汉族地区大规模的反抗,而先在北方建立稳固统治,让汉族大臣看到他对华夏正统文化的尊崇,休养生息一年让百姓得到喘息机会,这样南下灭宋就会相对顺遂。
然而外蒙古人不喜欢忽必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这些举措偏离了传统蒙古人的统治理念。在传统蒙古人看来,他们应该是逐水草而居,依靠强大的骑兵不断掠夺来扩充领土和财富。而忽必烈却积极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与汉族融合的统治政策,这在他们眼中是对蒙古传统的一种抛弃,所以外蒙古的很多人难以对忽必烈产生认同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