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敏无意间把班上女同学的日记带回了家,毛主席在检查她作业的时候翻看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仅标记了27处可修改的地方,最后还建议道:可原文发表。 这位幸运的女同学的名字叫做王桂芹,她是李敏很要好的朋友,老家在河北阜平县,假期经常回老家去。 1957年那年夏天,王桂芹所在的北京实验中学刚放暑假,她就马不停蹄地回到了老家。 她的老家是一个田园诗般宁静的小村庄。 回家后,她见到了久别的母亲,之后一有时间就和社员们一起参加劳动。
有时是收割庄稼,有时是闲聊,有时是参加他们的聚会活动,反正一天充实极了,也开心极了。
因为平时她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她把这个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写成了13篇日记,约一万字的样子。
很快假期结束了,她依依不舍地拜别母亲,回到北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1957年10月,她所在的班级到北京郊区开展秋收义务劳动,李敏和王桂芹一同参加了。 然而,当天突然下雨,因为王桂芹没有带书包,眼看日记本就要被淋湿,因此找到好朋友李敏,说让她代为保管。李敏同意了。 当天放学后,李敏忘记把日记本还给王桂芹了,王桂芹也忘记要回去了。就这样,这本日记本就阴差阳错地被李敏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李敏和往常一样书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就玩去了。 到了晚边,主席回家了,吃完饭后,他也和往常一样,打开了李敏的书包,把她的作业拿出来,逐字逐句地进行翻看、批改。 然而,主席批改完后,把书放回去时,竟看到了王桂芹的那本日记本,以为是李敏的,于是好奇地打开看了看。 结果,一看,竟然从7点看到了9点,一边看,一边批注,连李敏坐到了旁边都未曾发觉。 李敏亲密地靠近主席,撒娇地问道: “爸爸,你在看什么呢?”
这一问,瞬间把主席从日记本里拉了出来,主席看了看日记本的第一页,问李敏:“王桂芹是你同学?日记写得真好。” 李敏把日记本抢过去一看,我滴个乖乖,自家父亲竟然在书中批注了27处之多。
还在日记的最后他写道: 以后每年暑假都应该要回乡一次,这样的体验,对你极为有益。不过住半月肯定不够,最好住一个月。文章写得很好,建议原文发表在报刊中。 李敏很是无语,自家老爸这是职业病犯了吧?不过写都写了,又不能全部撕掉。于是第二天回到学校,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把日记本交给了王桂芹。 李敏很抱歉地对王桂芹说: “不好意思,我爸看了你的日记,还做了批注,你不会生气吧? 谁曾想,王桂芹拿到日记不仅不生气,还把主席的批注当做宝贝一般反复查看。 她激动地对李敏说: “我的日记能被主席看到,并且做了批改,我高兴都来不及呢,怎么会生气?” 后来,王桂芹果真按照主席的要求,把这篇日记取名为《假期回乡日记》,发给《中国青年》杂志社了。 报社对这篇有着主席批注的日记很重视,不仅原文发表,还在发表的末端,呼吁所有的有志青年,只要有时间,假期都要回乡参加劳动。 而这篇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当时兴起了一股回乡热,劳动热,这篇日记的作者王桂芹也凭借此文小火了一把。 这就是领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