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83岁老太太将60粒安眠药碾碎放入儿子的粥里,用勺子喂进儿子嘴中,亲手杀死了46岁的儿子,当一切结局后她选择了自首,哭着对法官说:“我实在是养不动他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电话铃响的时候派出所值班民警刚泡好一碗泡面。 接起电话的手还沾着方便面调料,听筒里传来个老太太发抖的声音说要自首,说自己把亲儿子杀了。 警察撂下泡面就往现场赶,推开门看见个收拾得利利索索的老太太站在床边,床上躺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身子都凉透了。 法医过来检查说人走了得有小半天。 老太太被带回派出所,眼神直愣愣的,问啥说啥。 她说自己实在养不动了,八十多岁的人伺候不动五十岁的瘫儿子。 做笔录的警察听着听着眼圈都红了,笔录本上滴了两滴眼泪,赶紧拿袖子抹了。 老太太叫王宛兰,年轻时跟丈夫在纺织厂上班。 生老二的时候难产,孩子憋久了落下脑瘫。 那时候丈夫说要不送福利院吧,她死活不同意,说当娘的哪能不要自己孩子。 两口子白天上班,晚上轮流照顾孩子,就这么过了二十多年。 后来老伴得肺癌走了,大儿子娶媳妇搬出去住。 王宛兰退休金就两千多块,要给老二买药,还得管他吃喝拉撒。 去年冬天她摔了一跤,躺床上三天起不来,老二就在床上拉了一裤子。 邻居闻到味儿报警,警察来帮忙收拾的。 打那以后她就老琢磨,要是自己哪天走了,老二可咋办。 大儿子倒是说过接弟弟过去,可儿媳妇不乐意。 福利院去看过两回,一间屋住七八个残疾人,护工忙得脚不沾地。 王宛兰蹲在福利院厕所里哭了一场,回家看着冲她傻笑的儿子,心里跟刀割似的。 出事那天早上,王宛兰给儿子换了身新衣裳,煮了碗他最爱吃的鸡蛋面。 儿子吃得满脸都是,她还拿毛巾给他擦嘴。 等儿子睡着,她把攒了半年的安眠药磨成粉兑进水里。 喂药的时候手直哆嗦,药洒了一半,又兑水再喂。 守到后半夜摸不着脉搏了,她才打电话报警。 这事在街坊四邻传开了。 有人说老太太心狠,更多人抹着眼泪说换了自己也不知道咋办。 社区干部说早些年帮他们申请过低保,可那点钱不够请护工。 残联的人来过几次,送过米面油,可解决不了长期照护的问题。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外地打工,老家留着老父母照顾残疾兄弟姐妹。 民政部去年发过文件要完善托养服务,可落实到基层还得些日子。 有些地方试点"喘息服务",让家属能临时把病人送去托管几天,可王宛兰所在的街道还没这项服务。 专家在电视上说要加强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发展居家照护服务。 可现实是很多小区连个像样的卫生站都没有,更别说专业护理了。 王宛兰这样的家庭就像走钢丝,指不定哪天就撑不住了。 这事闹上法院,法官也犯难。 按法律说这是故意杀人,可审案的人都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案子。 开庭那天来了好多记者,王宛兰佝偻着背坐在被告席上,听见检察官念起诉书的时候,突然抬头说了句:"我儿解脱了。" 后来听说监狱里给王宛兰安排了单间,同监舍的女犯人都帮她打饭叠被。 有个因家暴坐牢的女人说,看王宛兰总想起自己瘫在床上的老娘。 法律援助律师在争取缓刑,说老太太这岁数进监狱等于要她命。 这事给街坊邻居敲了警钟。 社区现在隔三差五派人看望独居老人,志愿者也开始统计辖区里的特殊家庭。 可要彻底解决问题,光靠好心人帮忙不够,得有个长久的制度。 就像下雨天修屋顶,等漏雨了再补救总归是晚了。 王宛兰家对门住着个中学老师,以前嫌她家总有怪味,现在逢人就念叨:"咱们这代人老了可咋整?" 楼下开小卖部的老板娘把店里电话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让独居老人有急事就打电话。 可这些零碎办法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重担。 听说最近有政协委员提案,要建立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档案,定期上门评估。 还有代表建议给长期照护家属发补贴,让他们能喘口气。 这些政策真要落实了,说不定能少几个王宛兰这样的悲剧。 现在经过王宛兰家楼下,还能看见窗台上摆着几盆蔫吧的绿萝。 那是她去年养的,说要给儿子看个绿色。 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床头柜上摆着母子俩的合影,玻璃相框擦得锃亮。 照片里五十岁的儿子笑得像个孩子,八十三岁的母亲搂着他肩膀,眼神里都是当妈的人才懂的那种愁。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 ——广东83岁母亲含泪结束儿子生命)
猜你喜欢
一直觉得自己是老司机,高速上的标志肯定都门儿清。直到今天,看到这个标志,彻底懵了
2025-05-15
心中的阳光
你找社会人士撑场面打架,至少需要人均一条华子烟。事后还需请他们吃饭,饭店酒水加菜
2025-05-14
优美柑桔dqt
午马爆炸性好消息5月15日之前你卡上突然多一笔合法之才请您在10
2025-05-15
成成娱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