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04年,朱力亚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黑人恋爱并同居,没曾想,她然被感染上艾滋

2004年,朱力亚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黑人恋爱并同居,没曾想,她然被感染上艾滋病,可朱力亚却说:“我不后悔,我依然很爱他……”历经痛苦的挣扎,朱力亚作出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决定。  朱力亚,1982年9月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卡车司机,母亲靠种大棚蔬菜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没什么文化,但对朱力亚寄予厚望,希望她能靠读书出人头地。她也没辜负这份期待,学习特别刻苦,2002年从中专考进武汉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成了家里的骄傲。大学生活简单充实,她每天早起背单词,课余泡图书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一家音像店,她遇到了一个黑人青年,自称马浪,来自巴哈马,在附近大学读医学院研究生。朱力亚用英语帮他挑碟,两人聊得投机,留了联系方式。之后,他们频繁见面,马浪风趣幽默,朱力亚很快被吸引,坠入爱河。她幻想着毕业后跟他去国外生活,完全没察觉这段感情背后隐藏的风险。   朱力亚和马浪的恋情发展很快,2004年初,两人开始同居。她把这事告诉父母时,家里炸了锅。父亲觉得丢人,母亲担心安全,反对得特别激烈。可朱力亚正沉浸在爱情里,觉得父母太保守,根本听不进去。她甚至搬出宿舍,和马浪租了个小房子,过起了“二人世界”。可没多久,马浪行为变得奇怪,常生病不说,还遮遮掩掩。2004年4月,他突然说要去北京一个月,临走前态度冷淡。朱力亚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天学校就找她谈话,说马浪被查出艾滋病,已被遣送回国。她当时脑袋一片空白,死活不信,可检查结果出来,HIV阳性,像一记重锤砸在她身上。她才回想起来,马浪之前那些“感冒”、脸上的红疹,可能早就有了问题,但他从没坦白。真相来得太突然,她的世界彻底塌了。 确诊后,朱力亚的生活像掉进了深渊。学校怕影响名声,把她隔离到单人宿舍,同学不敢靠近,背后指指点点。她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承受不住,只能一个人扛着。休学回到西安后,秘密没瞒多久,朋友走漏风声,她的病情传遍了亲戚邻里。有人说她活该,有人躲着她走,歧视和流言像刀子一样戳在她心上。她试过找工作,可一听说她的情况,没人敢用。绝望的时候,她盯着安眠药瓶想过一了百了,但始终没勇气下手。后来,她回了武汉,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找到份工作,勉强糊口。可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偏见,让她每迈出一步都像踩在荆棘上。她一度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直到2005年,一个志愿者带她去了河南文楼村。那是个艾滋病村,她看到那些瘦得皮包骨的老人和孩子,还能笑着打牌晒太阳,才觉得自己不算最惨的,心里燃起了一点希望。   2005年,朱力亚开始在网上写日记,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记下来。她没藏着掖着,痛也好,悔也好,全都摊开。那种赤裸裸的真实打动了不少人,网友留言鼓励她,也有媒体找上门。2006年,她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把日记整理成书,名叫《艾滋女生日记》,成了中国第一个公开HIV感染身份的在校女大学生。这本书不算畅销,但影响不小。她开始在高校做巡回演讲,讲自己的故事,提醒年轻人注意艾滋病预防。每次站上台,她都能感觉到台下的目光,有同情,有好奇,也有不屑。可她不在乎,她说:“我不想别人重蹈我的覆辙。”这成了她活下去的动力。2007年,她还出现在一些公益活动里,呼吁社会关注艾滋病患者。网上有人骂她不要脸,有人说她炒作,但她没退缩。她用自己的方式,把痛苦变成了力量。   2007年11月后,朱力亚的博客没再更新,外界一度传她去世了。可据知情人透露,她真名叫张琼,后来在北京低调生活,过得还算平静。她的书和演讲,多少改变了一些人对艾滋病的看法。数据显示,1998到2005年,中国艾滋病患者累计达百万,2020年增至105万,增速放缓,她的努力可能也算一份功劳。回头看,她的故事不只是悲剧,更是关于爱与勇气的真实记录。她对马浪的不后悔,不是因为他值得,而是她对感情的纯粹和对生命的尊重。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爱可以很盲目,但面对后果时,得靠理智和勇气撑下去。   朱力亚的经历不是孤例。2000年代初,中国艾滋病传播渠道复杂,性传播逐渐上升。根据公开数据,1998至2005年,累计患者达100万,而2011至2017年,发病数增长了近180%。她感染的背景,跟当时高校里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不足有很大关系。她的公开身份,也推动了社会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比如,2006年她接受采访后,一些高校开始加强性教育,这在她之前是很少见的。她的故事,成了一个警钟,也成了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