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究竟是由谁指挥的?其实,党史资料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官方权威的记载,条友们根本就无需争论,也不要以非官方、非正式渠道的只言片语为依据,妄下结论。 最近,关于淮海战役指挥权归属的讨论又热起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朋友言之凿凿,说是“军神”粟裕将军一手策划、一手操盘;也有的朋友坚信,是邓小平同志总揽全局。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查点权威资料并不难。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个“谜案”。党史军史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官方的档案、电文都在那儿摆着,足够给这场争论画上一个句号。 聊淮海,绕不开粟裕将军,这一点谁也否认不了。淮海战役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粟裕提出来的。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刚结束,粟裕将军就马不停蹄地给中央军委发了份电报。他的想法很明确:趁热打铁,在淮安、淮阴和连云港、海州这个区域,再搞一次战役。目的呢?就是把国民党军往长江边上压,为我们将来渡江作战铺路。 粟裕将军最初的这个方案,无论是作战范围还是参与兵力都相对有限。后来党史研究者们为了区分,就管这个初始方案叫“小淮海”构想。 粟裕将军的电报发上去之后,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立刻就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可能性。从9月25日到10月11日,毛主席亲自起草了多封电报,对作战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首要目标从攻占两淮,调整为歼灭黄百韬兵团。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意味着,战役的重心不再是“夺城”,而是“歼敌”,而且是歼灭敌人的精锐主力。这一下子就把战役的格局打开了。 更关键的还在后面。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并没有局限于华东野战军。10月11日的电报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出动,在西线配合,攻击郑徐线,拖住国民党的其他兵团,保证华野能“关门打狗”。 10月22日,一封决定性的电报发出了。中央军委正式提出了“举行徐蚌作战”的构想,目标是攻取宿县、蚌埠,彻底切断津浦铁路,把徐州地区的几十万国民党军变成“瓮中之鳖”。 整个战役的蓝图,是在粟裕将军“小淮海”构想的基础上,由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步步放大、深化,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两大野战军协同,在广阔战场上围歼国民党军主力的“大淮海”战略。这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最高的战略决策者,是毛泽東和中央军委。 战役规模扩大了,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谁来统一指挥?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政出多门,指令不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下达了一份载入史册的电报,决定成立一个权力极大的临时指挥机构——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简称总前委。 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并且明确规定,由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中央军委赋予了总前委极大的自主权,可以“临机处置一切”,也就是说,在前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切重大问题。 到这儿,最开始问题的答案已经水落石出。淮海战役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指挥的,而是由总前委这个领导集体统一指挥的。 如果非要说这个集体里的核心,那么作为书记的邓小平,无疑是负总责的。 有条友可能会说:“不对啊,毛主席不是亲口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吗?邓小平同志自己也回忆说,毛主席把指挥权交给了他。这怎么解释?” 毛主席对蒙哥马利那么说,首先是对粟裕将军军事才能的极大肯定。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占了总数的80%,打了最关键的硬仗、恶仗。粟裕作为华野的实际军事指挥官,居功至伟。说他“指挥”了淮海战役的绝大部分战斗,是完全成立的。这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性赞扬。 而邓小平同志的回忆,则是在陈述一个组织架构上的事实。他是总前委书记,是中央军委在前线的总负责人,负责统筹两大野战军的战略协同、后勤保障、政治动员等一切事务。他所说的“指挥”,是总揽全局的战略层面的指挥。 纠结于是粟裕还是邓小平“一个人”指挥了淮海战役,本身就问错了方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英明战略决策的胜利,更是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集体指挥的胜利。 它开创了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方面军群协同作战的典范。 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骁勇,更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及那种为了共同目标,不分彼此、团结协作的伟大格局。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