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的《洛神赋》将自己虚构的爱情故事写得梦幻凄美,惊艳了千古。传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读完《洛神赋》后深有感慨,提笔绘制了一幅精妙绝伦的《洛神赋图》。 这幅画精妙到什么程度呢?人们毫不吝惜地赞扬它是“中国绘画始祖”、“中国十大传世古画之一”! 遗憾的是,《洛神赋图》的原图已经失传,但幸运的是,仍有八幅宝贵的募本流传至今。其中,我国收藏了四幅,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两幅,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一幅,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一幅,另外四幅流落海外,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馆藏两幅,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幅,伦敦英国博物馆馆藏一幅。尽管不同募本之间存在绘画繁简和技法上的差异,但它们为我们相对完整地展示了《洛神赋图》的意义和内涵。 《洛神赋图》分为三卷,主要根据曹植《洛神赋》的内容进行绘制。第一卷描绘了曹植回京途中初见洛神的情景。画中,曹植被描绘得衣带飘逸、神态从容,面对倾国倾城的洛神深感震撼,并赠送玉佩以表爱慕之情,洛神则以礼相待。最后,画中展现了洛神与众仙一同戏水的欢乐场面。 第二卷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离别。顾恺之极力展现了洛神离去的宏大场面,六龙驾云车,洛神乘坐其中离去,水中六鲸围绕云车涌动。这一宏大场景却衬托了悲伤的离别。曹植只能在侍从的搀扶下目送洛神离去,而洛神也回望曹植,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离开。 最后一卷中,曹植乘坐船只逆流而上,希望能追上洛神所乘的云车,但是人神有别,曹植最终功败垂成。直到乘坐马车返回封地,曹植依然不断回望,希望能再见洛神。 《洛神赋图》通过细腻而生动的人物描绘,完美地展示了曹植文中复杂的情感。它运用虚实结合、连续多幅卷轴等构图方式,将画面内容、诗意、美感和审美追求提升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这幅画深刻地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绘画风格从儒家入世教化向以道释儒的审美变化。 当然,关于《洛神赋图》的作者难以确证,有人认为是司马绍,有人认为是顾恺之,还有人认为画中的服饰远晚于顾恺之时期。然而,这些争议并不影响《洛神赋图》作为一幅令人惊艳的古代名画的历史地位!#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