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孝庄派苏麻喇姑出去办事,苏麻在路上被侍卫席纳布库刁难并打个半死。多尔衮前来探查,孝庄说:她只是骑马摔伤了!60年后,苏麻喇姑去世,康熙说:等我15天,后事我来办! 这位蒙古来的侍女在孝庄太后身边待了三十多年,怀里揣着要送给洪承畴的密信。刚转过西华门墙根,多尔衮手底下的侍卫头子席纳布库带着人堵住了去路。 席纳布库的马鞭甩得啪啪响,嘴里不干不净地说着太后和小皇帝的闲话。苏麻喇姑咬着牙关说自己是出宫采药,可那侍卫头子抡起鞭子就往人身上抽。 看热闹的老百姓吓得四处逃散,苏麻喇姑被拽下马背的时候,硬是用身子压住了藏在衣襟里的密信。皮鞭子抽得衣裳都破了,血点子溅在青石板上,可这蒙古女人愣是没吭一声。 这事传到孝庄太后耳朵里,老太太攥着带血的密信直哆嗦。她身边伺候的赫舍里家姑娘看得真切,太后的指甲都掐进手掌心里了,可最后说出来的话却是"骑马摔的"。 要说这紫禁城里的主子们哪个不是人精,谁不知道这是多尔衮在敲打太后的人?可那时候顺治皇帝才六岁,朝廷大权都在摄政王手里攥着,孝庄太后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二十来年光景说过去就过去,当年挨打的侍女成了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要说苏麻喇姑的本事,那真是草原上飞出来的金凤凰。 她教小康熙认满文蒙文,讲前朝兴衰的故事,连皇帝写字画画都是她手把手教的。康熙爷后来跟大臣们念叨,说苏麻嬷嬷讲道理比翰林院的师傅还明白。 等到康熙八年收拾鳌拜那会儿,席纳布库这老小子还在兵部作威作福。有人翻出他克扣军饷的烂账,年轻气盛的皇帝气得要当场拿人。 还是孝庄太皇太后拦着,说了句"放长线才能钓大鱼"。果不其然,后来查办鳌拜的时候,顺藤摸瓜把这陈年旧账翻了个底朝天。 日子过得比草原上的风还快,转眼苏麻喇姑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嬷嬷。康熙二十六年冬天,畅春园的腊梅花开得正艳,老太太躺在床上看着墙上的《蒙古牧马图》。 这是当年教小皇帝画的第一幅画,画上的马儿还像活的一样。十二阿哥端着药碗守在床边,外头传来消息说皇上正从塞外往回赶。 要说康熙爷对这位老嬷嬷的情分,那真是比亲娘还亲。接到病危急报的时候,皇上正在蒙古草原上巡视,二话不说扔下大队人马就往京城跑。 塞外的风雪迷了人眼,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可到底还是没赶上最后一面。灵堂里的白蜡烛晃得人眼疼,康熙爷摸着棺材板掉眼泪,想起小时候背书打瞌睡,苏麻嬷嬷总拿热毛巾给他擦脸。 出殡那天,文武百官都看见皇上把贴身的东珠朝珠放进了棺材里。这串珠子来头可不小,是当年苏麻喇姑教小皇帝认的第一件宝物。 后来内务府收拾老太太的遗物,在枕头底下找着个褪色的荷包,里头塞着蒙古文写的"草原的星星护着小主子",看那字迹少说也有四十年了。 最近这两年,故宫博物院办了个"紫禁城女性"特展,苏麻喇姑的生平故事被做成了光影展。 展柜里摆着她当年用过的针线包,还有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孝"字拓片。看展的老百姓都说,这蒙古侍女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怪不得能教出千古一帝。 清史研究所去年出了本《清宫侍女考》,专门用了一章讲苏麻喇姑怎么辅佐三代主子。书里说她的智慧就像草原上的勒勒车,看着不起眼却能走过最崎岖的路。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组还根据史料复原了她给康熙上课的场景,主持人说这是"最成功的早期教育案例"。 要说这历史长河里的缘分,苏麻喇姑和康熙皇帝的故事就像老话说的"滴水之恩涌泉报"。 当年挨鞭子护密信的侍女,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三百年后还能被这么多人记住。现在去科尔沁草原旅游,导游都会指着天上的星星说:"瞧见最亮的那颗没?那就是照着小皇帝的苏麻喇姑。" 信息来源: 故宫博物院官网《紫禁城女性特展》展品说明 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后妃传》 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七期节目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宫侍女考》第三章 内蒙古文化厅《科尔沁历史文化丛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