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重庆喜欢逛地摊儿,这天,他发现一只造型古朴的铜老虎,就拿起来细看,只听啪的一声,老虎竟裂成两半儿。地摊老板听见动静,笑眯眯的说:“这个呀,要十块钱嘞”。
1942年的时候,郭沫若创作了话剧《虎符》讲述的是信陵君窃魏王虎符救下赵国的故事,而这个话剧的背后故事,源自于一个巧合……
当年郭沫若在重庆居住的时候,就喜欢逛地摊淘宝,经常能以小价钱买到真品,所以郭沫若对逛地摊这事情有独钟,闲来无事就会闲逛。
一天郭沫若正在集会中闲逛,看到有一个摊子上放置着一个造型朴素小巧的铜制老虎,大小非常适合在手中把玩,看的是郭沫若有些心痒难耐,就蹲在了那个地摊前面,伸手拿起了那只铜老虎。
那只铜老虎小巧精致,即像老虎又像豹子,整体被人擦拭干净,只是上面有些刮痕证明了他已经久经风霜,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受摧残才重见天日。
郭沫若一只手捏住这铜老虎,一只手推了推眼睛,想要仔细的观察一下,因为这只铜老虎的背上刻有字迹,只是需要仔细辨认一下。
看着郭沫若的模样,那地摊老板知道这人是对铜老虎感兴趣了,于是开始思考等会如何多卖出点价格能让自己大赚一笔,又害怕自己狮子大开口把人吓走。
就在这时,那只铜老虎居然直接在郭沫若的手中左右裂开,直接分裂成了两半,这个铜老虎的分开部分整齐,断面也有被摩擦的痕迹,看样子像是本来就是两半的模样。
郭沫若的心中一动,这东西……莫不是虎符?
虎符乃是古代时期用于调兵遣将的兵符,它象征着最高的统领军队权利,可以说拥有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但不是所有人能都用虎符调兵,因为虎符是由左右两半组合而成的,只有两半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老虎模样。
所以郭沫若手中这两半铜制品很可能就是虎符,他内心非常激动,决定今天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带这只虎符回家。
恰巧此时,老板看到铜老虎在郭沫若的手中直接断成两半,心中一喜,这下这人是不能拒绝只能买下了。
于是老板悠闲的走了过来,笑盈盈的对着郭沫若说:“这个呀,要十块钱嘞。你别看他小,这个可是我的传家宝呢。”
那时的十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足够一个家庭吃喝好久了,这地摊老板对着郭沫若吹嘘半天这只铜老虎。
郭沫若一听只要十块钱,直接掏钱买下,生怕老板后悔,逛集会的心情全无,一心都挂在回家研究这个铜老虎心上。
就这样,买家高兴卖家高兴,一桩生意就这么简单的完成了,只是当时的卖家根本不知道这铜老虎的价值,拿着十块钱还沾沾自喜呢。
回到家后的郭沫若迫不及待的擦拭干净虎符上的汗渍,对着灯光就开始翻转着虎符查看上面的文字。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杨陵。”
这彻底证实了这只铜制老虎就是一枚古时的虎符,可以调动军队的重要标志。“皇帝”二字也能证实这是一块晚于秦始皇时期制作的兵符,那不管如何最低都有一千多年左右的历史。
这块小小的,在地摊上不起眼的虎符蕴含着大大的能量,他虽然在现在无法调动军队,无法向世人证明他的价值,但是他背后蕴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当时还在抗战时期,许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贝都被抢夺或者摧毁,能在这种个时期发现一枚重要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宝贝非常不容易。
郭沫若捧着这枚虎符,心中庆幸,自己居然只用十块钱就买到了这么珍贵的古董。郭沫若小心翼翼的将虎符放置起来,时不时都会拿出好好欣赏一番。
在此之后郭沫若沉迷于研究虎符的历史,还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话剧《虎符》。
可见这小小的虎符带给郭沫若多大的灵感和意义,他还经常向朋友骄傲的介绍着这枚虎符的来历。
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知道这枚虎符乃是文物,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于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枚小小的虎符中体会到中华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