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康熙抑制住想要杀了姚启圣的冲动,当面销毁了顺治永不录用的诏书,任用姚启圣为福建总督。4年后,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圣。他自知此行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 1678年,康熙皇帝面对顺治留下的“永不录用”姚启圣的诏书,怒气冲冲,却当场撕毁旧令,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这举动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被先帝否定的官员,为何能在康熙盛怒之下翻身?四年后,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大功,却在进京面圣时心惊胆战,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可更意外的是,康熙并未杀他。 姚启圣,1624年生于浙江会稽,出身不算显赫,早年混迹官场时也没啥大名气。他做过县令,也管过地方事务,但仕途一直磕磕绊绊。到了顺治年间,他因为某些失误被参劾,直接被顺治皇帝下了“永不录用”的狠话。这可不是小事,在封建时代,皇帝的旨意就是铁板钉钉,姚启圣等于被判了政治死刑,彻底边缘化。按理说,他这辈子都该老老实实回家种田了,翻身的机会几乎为零。 顺治驾崩后,康熙继位,局势变了。康熙年轻气盛,急于收拾前朝留下的烂摊子,尤其是东南沿海的麻烦。当时郑成功残部占据台湾,福建一带局势动荡,清廷急需能干的人收拾局面。姚启圣这时候偏偏又冒了出来,他没死心,给朝廷上书,毛遂自荐。 1678年,姚启圣的机会来了。当时福建总督位置空缺,朝廷里争论不休。有人推荐姚启圣,但一翻档案,顺治的旧诏书被翻了出来——“永不录用”。这诏书一出,朝堂上炸了锅,康熙也火冒三丈。按常理,违背先帝旨意是大忌,康熙完全可以直接否决姚启圣,甚至治他个不敬之罪。可康熙没这么干,反而当众撕了诏书,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这事儿乍一看挺矛盾。康熙为啥这么干?其实,他愤怒归愤怒,但更看重实际。康熙不是那种死守旧规矩的人,他继位时才8岁,亲政后一堆难题等着他解决。郑经占据台湾,东南沿海成了清廷心头大患,朝廷急需一个有胆识、有能力的人。姚启圣虽然有污点,但他之前在地方上的表现证明他不是无能之辈。康熙撕诏书与其说是发泄怒气,不如说是展现魄力——他要告诉朝臣,自己说了算,先帝的决定挡不住他用人的决心。 姚启圣上任后,没让人失望。他到福建时,局面一团糟:清军士 士气低迷,郑经势力盘踞台湾,海上还得防荷兰人插手。他没急着硬碰硬,而是先稳住阵脚,整顿军务,招募水师。关键是,他还擅长搞心理战,派人离间郑经内部,拉拢投降派。 1683年,姚启圣联合施琅,发动了对台湾的总攻,最终逼郑经投降,收复台湾。这场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清廷终于把东南边患给解决了。 姚启圣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用四年时间,把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但他不是没短板——性格耿直,办事雷厉风行,得罪了不少人。加上他之前被顺治否定的“黑历史”,朝中反对他的人一直没少过。收复台湾后,他进京面圣,心里其实七上八下。 姚启圣为啥觉得自己死定了?这得从他自己的处境说起。首先,他清楚自己是“带罪之身”。顺治的诏书虽然被康熙撕了,但那阴影没散。封建社会讲究“君无戏言”,他一个被先帝否定的人,能被重用已经是天大的恩赐,功劳再大也像是踩着钢丝。其次,他得罪的人太多。收复台湾过程中,他强势推进政策,难免树敌,那些政敌巴不得借机搞他一把。最后,他可能觉得康熙对他的态度不明朗——毕竟康熙撕诏书时是怒气冲冲,谁知道皇帝心里到底咋想? 进京时,姚启圣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觉得,功高震主,或者政敌告状,都可能让他人头落地。在那个时代,皇帝翻脸比翻书快,功臣变死囚的例子也不少见。 但康熙没动姚启圣,这又是另一层深意。首先,康熙得承认姚启圣的功绩。收复台湾是清朝统一大业的关键一步,杀了功臣,寒了天下人的心,这不是明君干的事。其次,康熙对姚启圣的态度可能没那么简单。他撕诏书时虽然生气,但用姚启圣本身就说明他看重能力胜过前嫌。姚启圣四年来的表现,证明康熙没看错人,这种信任不是随便能抹掉的。 再者,康熙年轻时就擅长权衡利弊。他亲政后,面对鳌拜、吴三桂这些大麻烦,都是一步步解决的。姚启圣虽然有争议,但对朝廷忠心耿耿,没造反的苗头,杀他没必要。留着他,反而能震慑那些反对派,显示皇帝的宽容和魄力。这俩人,一个敢搏,一个敢用,才有了收复台湾的历史一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