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朔风看军事 2024-11-01 13:04:5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朔风史记

编辑|朔风史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罗孟文的一生就是一场充满艰难与顽强的革命之旅,1934年,随着长征的开始,中央红军主力逐步撤出赣南苏区,敌人将百万大军围堵在这一片土地上。

蒋介石下令清剿,试图彻底消灭红军留下的残部,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赣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罗孟文被命令留在家乡赣南,继续游击作战。

他没有选择随主力撤退,而是接受命令,立誓要在敌人后方牵制国民党的进攻,为长征部队争取时间和安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罗孟文走上了另一条更加艰苦的道路。

不久后的一场激烈战斗中,罗孟文负了重伤,无法继续带领队伍作战,敌人对苏区的清剿步步紧逼,他被迫离队养伤,在隐蔽的坟穴中,他待了几天,靠草根和少量干粮勉强维持生命。

等伤势稍有好转后,他便尝试着突围,穿过敌人的碉堡封锁,寻找队伍失散的红军战士,突围的过程充满了险象环生,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

但是,依靠敏锐的观察和充足的准备,他成功躲过了敌人的岗哨和恶犬的追踪,他随身携带的黄元米果,不仅填补饥肠辘辘的肚子,也成为他化险为夷的“利器”。

一次,几条敌人的恶犬追踪到他的藏身地,他当即掏出黄元米果丢给狗,恶犬咬着食物,不再吠叫,他靠着这机智的一招,成功穿过敌人的防线。

突围成功后,罗孟文开始新的任务,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重新集结分散的红军战士,但是,当时的苏区环境极其恶劣,敌人控制了交通和通信,甚至对物资的流通也实行了严密封锁。

罗孟文在艰苦的环境中活动,每日行走数十公里,四处寻找失散的红军成员,有时穿过敌人驻扎的村落,有时藏身于山野之中。他不止一次面临敌人突然的搜查,但每一次都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机敏的判断化险为夷。

在他的寻找和呼唤之下,慢慢地,一些失散的红军战士陆续汇聚到他身边,有的是因伤被迫滞留的战士,有的则是执行任务时与大部队失散的士兵,还有一部分是误入他乡、寻找部队无果的同志。

随着队伍的逐渐壮大,他们隐蔽行踪的难度也加大了,人数多了,活动的范围也受到限制,每一次去获取物资、打探情报都冒着极高的风险。

罗孟文心知,要在敌人严密控制的苏区区域活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掩护身份和长期的隐蔽生存手段,他将目光投向了山中的资源,想到一个大胆的主意——烧炭。

炭棚的建立成为他们隐蔽活动的重要“掩护所”,罗孟文带领战士们伪装成烧炭工人,在山中搭建起简易的炭棚,他们伪装成村民,以烧炭为生,白天做炭工,夜里训练。

他们的炭棚不只是一处简易的避难所,更是一个秘密的指挥部,成为隐秘的据点,通过烧炭,他们能够合法出入城镇,打探敌情,甚至获得一些急需的物资补给,炭棚成为这个小队伍生存的支柱,为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维持斗争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烧炭的掩护下,罗孟文的队伍逐渐扩大,红军失散战士们不断汇集,半年后,这支小分队竟已壮大到百余人,成了一支有组织、有斗志的队伍。

即使敌人不断加紧封锁,这支队伍仍然隐蔽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成为赣南苏区顽强的革命火种。

战士们在烧炭棚里交换情报、制定行动计划,罗孟文通过不断的教育鼓励战士们保持革命信念,他告诉大家,哪怕再艰难也要坚持,哪怕前路漫长,也不能退缩,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这支队伍成为赣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支柱。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孟文和他的游击队投入了新的战斗,逐步壮大为一支抗日力量,在他带领下,游击队在敌后展开了灵活的游击战,给日军带来了巨大打击。

罗孟文对地形和当地民情的了解,使得这支队伍如同幽灵般穿行在山林间,灵活机动,成为日军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依靠简单的装备、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的忠诚,不断地袭扰日军,削弱了敌人的后方支援,守护了湘赣边区的百姓。

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罗孟文再次接受任务,调往东北参与解放蛟河的战斗,他到达蛟河后面对复杂的局势——伪满残余势力、国民党地下组织、土匪武装遍布,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他立即成立蛟河县委,并迅速稳定局势,平息叛乱,他通过剿匪、土地改革和组织动员,将蛟河变为坚实的根据地,为东北解放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45年,罗孟文因在赣南和东北的出色表现,被推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带着无数战斗经历和革命故事踏上了七大的舞台,对于他来说,这既是一份荣耀,也是对他几十年战斗生涯的肯定。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8

朔风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