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别被骗了

贵圈知多少 2024-09-15 03:29:12

编辑|小乔

在遥远的明朝,一个没有“发动机”的时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却如同海上的巨龙,穿越浩瀚无垠的印度洋,直达遥远的非洲东岸,这一壮举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智慧与技术,让古人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这一不可思议的航行?

一、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传奇,以其空前的规模、庞大的船队、众多的海员以及长达28年的持续探索,独步天下,铸就了古代航海的辉煌篇章。

这场波澜壮阔的海上远航,足迹遍布三十余国。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航海壮举比欧洲大航海时代提前了半个多世纪,他不仅是东方航海探索的先驱,更是全球范围内早期航海家中的杰出代表。

相较于后来闻名遐迩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郑和的航行不仅在时间上占据先机,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更是令后者难以企及。

郑和的航海规模到底有多大?

相较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杰出航海家,他们的航行虽也充满传奇,但船只的最大载重量仅止步于一百二十吨左右,随行人员也不过一二百人,规模相对有限。

然而,郑和的航海壮举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他率领的船队规模空前,超过了两百艘,甚至其中不乏载重量高达一千多吨的船只,船员总数更是达到了两万余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之最。

但郑和的船队并未满足于近海航行,他们的足迹远播至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跨越了千山万水,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航海能力。

这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不仅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更是极大地震撼了其他国家。

然而,大明王朝当时有着如此雄厚的实力为何还要下西洋?

二、下西洋的背景与原因

派出郑和下西洋是当时在位的朱棣,朱棣的政权是用武力夺取的。

所以在他继位之后,就想要做点什么证明自己的政权地位。

但是,为何要选择下西洋呢?

相传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踪迹。

因为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行踪成谜,据传当时皇宫地下挖了一条密道,而密道又直通运河,运河里早就准备好了快船,危急的时候可以逃到大海。

但因为没有见到建文帝的尸体,朱棣心有不安,不肯放弃,他觉得建文帝还活着,担心建文帝将来会东山再起。

根据记载,为了找到建文帝,曾派人第三次东渡日本,但都无果。

这也让朱棣煞费苦心、苦思冥想,于是,朱棣看中了心腹郑和。

郑和有着非凡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精明强干,而且机敏超群,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之才。

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踏上了下西洋的航海之旅。

中途先后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就有现在的越南、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更是花费了六百万两的白银,可见当时的大明王朝财力雄厚。

但是,为什么选择用这种劳民伤财,又浪费时间的方式?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大明王朝的国威。

从而通过远航的方式,增强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地位及影响力,吸引各国前来朝贡。发展海外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生意。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明朝雄厚的国力作为坚实支撑。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了先进的水平,为郑和船队的远航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然而,如此庞大的航海计划,其背后的经济投入同样不容小觑。

从船只的精心设计与建造,到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再到随行人员的伙食费,每一项都耗资巨大,据估算,每次远航的总费用竟高达75万两白银。

郑和下西洋去的都是语言不通的国家和地区,是怎么进行交流的呢?

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有大批的外国人来我国通商,他们一般都居住在广州、宁波等港口城市。

但总有些爱好独特的人才,对听不懂的语言感兴趣。

刚好赶上当时朝廷招募人才,于是就有一些会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外国语言的人才报名。

泱泱大国人才济济,更是有水手、士兵、医生等人才加入,一同出航的共两万八千余人。

如此多人,想必东西也不少,究竟是什么船能够容纳如此多重量?

三、航海的关键要素

在郑和辉煌的海上远征中,船队由五种精心设计的船只组成,它们都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其中,宝船无疑是这支舰队中的巨无霸,它不仅以惊人的尺度震撼着世人——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高达四层,其载重量更是突破上千吨的极限,成为了郑和船队中无可争议的主力旗舰。

宝船的名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装载珍宝与财富的用途。

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是用来装运粮食的远洋运输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用来装运战马;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用来装载人员、货物的交通船;最后一种则是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

但如此庞大的船队规模,在那个连GPS都没有的时代是如何做到顺利抵达异国之地的呢?

早在唐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水密隔舱的船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船只的抗沉性。明代时期,又诞生了沙船、广船和福船三种船型。

经科学家推断,郑和的宝船是对福船进行了精巧的改进,独特的设计能够利用海面上的多面风向,也可以在没有风的时候保持一定的航速。

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就已经储备了大量天文气象、辨别方位等航海知识与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人才。

据史料记载,郑和为了确保顺利到达,进行了周密而细致地准备工作。

并借着出使东南亚和日本的机会,对东亚海域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巡视与勘察,深入了解了各海域的地理特征、水流状况及风向规律,为后续的远航积累经验。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及其团队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确保了船队在浩瀚大海中的准确航行与定位。

然而,这重达数千吨的大船是如何航行的呢?

郑和充分利用了季风这一自然界的强大动力源。他选择的航线均位于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通过精确把握风向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船队能够借助季风的力量,以最小的人力成本实现远距离的快速航行。

这种对季风的精准利用,不仅为船只提供了稳定而强大的推进力,还大大节省了航行所需的能源与时间。

然而,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就可以一帆风顺地航行了吗?

从郑和第六次的航行路线来看,郑和选择沿岸航行,或许是为了规避因海温低可能带来的航行风险,同时减少因长时间远离陆地而可能遭遇的未知挑战。

历史记载显示,明朝时期正值小冰河期,这一时期冬季气温异常低迷,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冲击,粮食减产成为普遍现象。

除了政治、文化等传统认知中的影响因素外,海洋环境,特别是海温的变化,也可能是郑和做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

结语:

明朝无“发动机”,郑和却以风帆为翼,星辰为引,书写了横穿印度洋、抵达非洲的壮丽史诗。

为后世开辟了征服大洋的先河,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0 阅读:2

贵圈知多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