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小时候,常常受到电影的影响,以为炸弹剪对线、踩雷不松脚就不会爆炸。但这纯粹是电影中极为荒谬的情节,没有主角光环可千万别尝试。然而,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地雷,其致死率出奇地低,却成为了战场上声名狼藉的杀手,这究竟是为何呢?
1904 年的日俄战场上,沙皇俄国亮出了一款前所未见的武器。它在反步兵方面效率颇高,而且具备极强的隐蔽性,令人难以防备,这便是最早进行制式化生产的手雷。其效果显著,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款武器的广阔前景。
到了一战时期,德国独具匠心地研制出了反坦克地雷。而在二战时期,各国的地雷整体上并未出现重大变化,但德国再度研发出了新式地雷——s-mine-35/44 型。那么,这款地雷究竟有多反常,以至于让众多国家如此愤恨呢? 若想了解 s-mine-35/44 型地雷的反常之处,就必须清楚地雷的触发机制。
也许有人会说,电影里那都是松发雷,所以才有反应时间。这种说法绝对是错误的。诚然,电影中确实有松发雷,但这种地雷的拆除方式绝非电影里那般离谱。在许多电影中,脱鞋、挖坑、后空翻这类炫技式的表演,在真实的战场上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首先,单发松发雷在战场上出现的概率极低,主要是其结构太过复杂。以美军的 M1 松发雷为例,其外观由薄钢板冲压而成的立方体,盒子边长约 5 公分,由隐性体固定座、压板、激发杆、扭簧、击针、火帽和上下保险销等部件构成。
设置时,引线上部的活栓一端挑起激发杆,另一端用上保险梢控制在固定座上,并压上一公斤以上的重物,然后抽出上下保险箱呈待发状态。当移开引线上的重物时,激发杆失去活栓的控制,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打击机针撞击火冒从而发火。 从这里我们大概能明白一个原理,那就是松发雷拔掉保险箱进入激发状态后,想要再把保险箱插回去,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么,这三种地雷各自的优缺点究竟是什么呢? 压发雷和半发雷的优点不言而喻,价格低廉,触发方式简单直接。凭借这两个优点,在战争期间批量生产简直轻而易举,所以它们才是战争中的常客。但这两款地雷的弊端也让人颇为头疼。 半发雷就不必多说了,它需要半发引线,这在许多游戏中我们都见过。
比如在《使命召唤》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切断半发引线就不会有太大危险。但要注意的是,游戏终归是游戏,这里的半发雷触发套管是全新的。而在丛林沙漠里,半发雷的套管拉火管往往没有任何保护,在风吹雨打之下极易生锈。这东西要是生锈了,对双方都是极大的威胁。 虽然从原理上讲,引线生锈后,只要不用锤子和石头使劲砸它,就不会爆炸。
但雷管系列的半发雷就相当尴尬了,它就像一颗喜怒无常的定时炸弹,该炸的时候不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你来个“惊喜”。 压发雷和半发雷类似,只要能找到保险针或者铁丝卡死发射机,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危险。
他们设计的鬼雷才是让松发雷大放异彩的关键原因。这些人常常会在表面铺设压发雷,下面接着一个或数个松发雷、半发雷,甚至有的表面地雷连雷管都不设置。一旦排雷人员产生侥幸或麻痹心理,用手抬出表面地雷,下面的松发雷立刻失去重物压制,从而引发爆炸。
说到这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 s-mine-35/44 型地雷上。这是一款松发跳雷,也是世界上首款以跳雷方式杀伤敌人的武器。它的恶劣程度远比上述三款地雷都要过分,事实上,无论是松发雷、压发雷还是半发雷,在最初的时候,它们的杀伤力都相当有限。
因为都被埋在地下,即便引爆了,由于角度的限制。一颗地雷,往往只有对触发者能造成较大伤害,而难以对群体目标形成有效杀伤。德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研发出了松发式跳雷 s-mine-35/44 型。 相较于普通地雷,跳雷主要多了一个抛射部。在引信被触发后,位于跳雷底部的抛射药被点燃,将雷体抛射到约一米高的半空,此时其内部的炸药也燃烧完毕,地雷随即引爆。
根据 s-mine-35/44 型的杀伤范围来看,近 100 米距离内都难以幸免。 当然,这还不是 s-mine-35/44 型最令人厌恶的地方。这款跳雷最让男性无法接受的是,它的跳跃高度通常为一米左右,而这个高度一般在成年男性的腰部,突然爆炸几乎直接断送了男人的香火梦。 在二战期间,德军在其边境,特别是西部战线布置了数以万计的 s 型跳雷。
在 1939 年 9 月的萨尔攻势中,这些 s 型跳雷让意法军士兵苦不堪言,仅仅一个月后便被反攻的德军击退。 诺曼底登陆时期,s 型跳雷极大地阻碍了装甲兵集群的进攻,让美国士兵深恶痛绝。而且最可恶的是,德国在跳雷中添加了 360 颗钢珠,这种地雷一旦爆炸,绝对是妥妥的寡妇制造机。以至于二战结束后,法国人甚至直接把德国战俘赶到雷场,美其名曰让他们帮忙排雷,说白了就是让德国人也尝尝自家这款地雷到底有多恶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s 型地雷存在两个版本,即 s-mine-35 和 s-mine-44 型,整体上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甚至 44 版本还简化了不少东西。主要是把短延时引信改成了拉发引信,并且在内部的杀伤单元上。 由于 44 版本出现的时间较晚,德国在资源压力之下,连钢珠都造不出来了,以至于螺丝钉、钢筋头等等物品,只要能造成杀伤,有什么就装什么,这确实影响到了其杀伤力。
但即便如此,s 型跳雷依旧效果显著且杀伤力极其反常。 它的致死率并不高,相比之下,它的致残率让人难以接受,几乎所有遭遇过这款地雷的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下半身还能完好无损,这便是它恶名昭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