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生存经

开扯吧 2023-10-14 17:39:55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最近很热,争议很大的话题,运动员的商业故事。事先说明,我们主要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职业,不存在道德,情感,大众喜好上的问题。

如果你有很强的传统意识观念,估计后面的内容你会看不惯,所以你是否要继续看下去,请慎重。

很多人的感觉中,运动员是一个很荣耀的职业。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他们为国争光,夺得奖牌,站上领奖台,接受鲜花和掌声。在赛场上看着国旗升旗,唱国歌,所有国人为之荣耀和自豪,如果职业有排名,这些人也应该是上流职业,享受很厚的物质奖励,不错的社会地位。

可是很多新闻给我们的印象,好像并非如此,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有的时候真的让人看了瞠目结舌。

图片里的这个人叫孙善武,是一个体操名将,仅在18岁时便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斩获两枚金牌,从此一鸣惊人。然而在2年后,张尚武的职业生涯出现转折点,他遭遇了跟腱断裂的重大伤病,休养了10个月后,张尚武离开国家队回到了省队。由于各种原因,不久张尚武决定退役。

你先别忙着惋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惜了。而他之后的遭遇才是重点,退役那年,张尚武仅有22岁,拿到了3.8万的补偿金。他家中只有一个患病在家的爷爷,3.8万一眨眼就花光了。 他只能去面对脱离了运动员身份的社会,但是发现一切都很难,想找个保安的工作可是身高不够。

为了生活,张尚武100元卖掉大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这是一个运动员的多少年心血,多少次努力付出换来的荣誉,被100块钱拿走了。还尝试在地铁站用体操动作卖艺,混个一日三餐。 你想这事也干不长,不能随便摆摊嘛。

后来,身为世界冠军的张尚武不久后走上了偷窃的道路。他在2007年时就因为盗窃被拘役2个月,在同年7月份,张尚武又因在体校盗窃被判刑4年。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都是个例,他最后偷盗也不能怪别人啊。那么多生活苦难的人,也没见都去学坏啊,好人还是多数。这只能是他自身的问题,不能怪别人吧。

确实如此,我们也没有为他辩驳的意思,我们要讲的是,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并不是光鲜亮丽,其中还有一些运动员,可能生活水准还比不上一个普通人。

举几个例子,

举重冠军邹春兰,九枚金牌选手,退役后成搓澡工。

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90后女运动员受伤退役摆摊卖水果,每天目标100元。

你还可以去搜索,为了生活卖金牌的运动员还有不少,最近最火的一个叫陈晓敏,是一个举重运动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陈晓敏获得了女子举重62公斤金牌。在陈晓敏的举重生涯里,她一共获得了9枚世锦赛金牌,11次打破世界纪录。

2003年,陈晓敏将自己的9枚金牌进行拍卖,其中,奥运金牌拍卖到了128万,9枚金牌合计281万。拿着这些钱,陈晓敏在家乡建起了希望小学。

她以339万的价格卖掉了所有金牌,并带着家人移民到了国外。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 据说,她移民去了澳洲,从事了房产中介的工作。

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收藏品拍卖行Heritage Auctions主管乔纳森·谢尔(Jonathan Scheier)表示,一枚奥运金牌的拍卖价格往往在2万到5万美元之间,银牌通常在1万美元到3万美元之间,而铜牌则一般不到1万美元。

可以说陈晓敏金牌拍卖的价格还是不错,对比前面那些运动员算是幸运很多了。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的运动员,退役之后生活上比普通人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他们中很多人不得不,和普通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自己的生活劳碌奔波,比如摆摊,搓澡工,打工上班。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心里有一点点的悲情,原来这个运动员这个职业,并不都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背后如此的残酷。

而作为从业者的运动员,这种残酷他们自然看的更清楚。运动员是一个很吃青春饭的职业,就算那些炙手可热的明星运动员,辉煌时间大部分也也之后几年的辉煌。之后如同一颗流星,一闪而过,滑入黑暗夜空。

如何在自己巅峰这几年,把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多的收益,成为了很多运动员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你看这是一件很合情合理的事情,站在运动员这个角度看,符合商业规则。但是很多的民众对这件事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思想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对运动员参与商业活动,很是抵触和看不起。

他们认为你是运动员,你就应该好好的训练,比赛,为国争光夺金牌。你跑去赚钱,搞商业合作算怎么回事。 典型的不务正业,对这种人,传统认知中,向来没有什么好气。

打铁的就该好好打铁,种田的就好好种田,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你种田的怎么能去搞经济作物,种田的跑去做生意,不伦不类。

你思考一下看,你周围有没有这种想法的人,你有时候是不是也这么思考的。可是这是典型的农耕思维,就是大家都一样,你不能搞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播种的时候,大家都去播种,干旱了大家都去浇水。 秋天到了,所有人都去收割庄稼。天气冷了,储备好粮食,准备好干柴,制作棉衣度过寒冬。

你要不这么干,你会饿死,冻死的。 而且我们文化里,更喜欢低调谦虚,随和的人。对于那些性格张扬,自大,高傲,我行我素的人,向来都是打击和指责。因为这种性格和我们的文化向来格格不入。

可是社会在进步,农耕文明进入了商业文明,整个社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商业文明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各种各样的人物,事物和谐共存。

你看现在内容行业,有人学习戏曲,上舞台演出,观众到现场去看。有人做导演拍电影,有人拍短视频,有人做拍短剧,有人做直播。

还有人做动画片,有人拍纪录片,有人拍日常。他们都不一样,但是又都有自己的观众群体,和谐共存。

虽然大家都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大家干的事都不一样,相互之间又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享受这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也包容那些你不喜欢的,但是他们又合理合法存在的东西存在。

所以商业文明,不是让社会变成标准化定制,大家都一模一样,对异类斩尽杀绝。

现在世界就是这样,俄乌战争有支持俄罗斯的,也有支持乌克兰的。 巴以冲突,有支持巴勒斯坦的,还有支持以色列的。 更有趣的是,就在犹太人内部,他们也有不同观点,有站队以色列的,还有支持巴勒斯坦的。

当然还有对这些事情没兴趣的人,他们关心别的事情,都共同存在。

其实并不冲突,回到运动员从事商业活动,这事也并不冲突。但是很多传统思想的人就看不上,前面我们讲的,认为这不是不务正业,投机取巧。

所以我们运动员从事商业活动难度难度更大。举个例子,一般运动员搞代言,运动品牌的是首选。耐克,阿迪基本都是找顶尖的运动员做代言,赞助运动赛事。

你看我们不一样,比如运动品牌李宁,代言人肖战,这是一个歌手,影视明星。

安踏代言人王一博,这也是一个影视明星,而不是运动员。

鸿星尔克也差不多,找娱乐影视明星代言更多。

所以很多运动员只能参加一些和运动关系不大的商业活动,利用运动员的荣耀和知名度,转化为一些商业利益。

所以在热度尚存的时候,参加一些综艺节目,成为很多运动员除了代言之外的又一个收入选项。

比如《爸爸去哪里了》请了几好几个运动员参加,《奔跑吧兄弟》也有运动员参加,《来吧冠军》也不少运动员来参加。

我们好像说了很多机会,又是代言啊,又是综艺,都能给运动员带来收益。事实上,能有这些机会的运动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所以就有运动员有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运动员这个身份,在这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多的热度,曝光度。然后为退役之后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也是一个策略啊。

如果你不太理解这个商业模式,你可以想一下很多电影里的广告植入。这种电影和传统靠买票,靠票房的电影不是一回事。

这种商业风险更低,应该电影中植入的而广告会直接给钱,只要电影能上映,全国播放就行了。 不少这种电影,虽然票房亏钱,但是靠电影里的广告植入,一样可以大赚一笔。

运动员也一样,他不一定需要夺得冠军,只要参赛的运动员够吸引眼球,够标新立异,让观众印象深刻。能在观众心里种草,看到这个运动员,大家都能想到一个对应情景,或者品牌,产品,就足够了。

有人可能理解不了,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人叫唐尚珺,35岁,参加了十五次高考。因他想上清华大学,虽然从来没成功。但是他比很多清华毕业毕业生出名多了。

还有马保国,不是拳王,也不是搏击冠军,还是约架当中的失败者,被大家嘲笑的人。但是他热度非常高,拥有200多万粉丝,曾经一晚上直播带货卖了40多万。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确实好像这事可以搞一搞,也是一个机会,比拿冠军容易多了。实际上哪里是这个样子,其实也很难的。

比如最近很火的吴燕妮,

她能有今天的热度,你以为是偶然的吗。你根本不用怀疑,她也是做了很多功课的,怎么能够标新立异,怎么能捕捉镜头,怎么展现自己,能够让观众记住,都是做了功课的。

前面我们讲了,我们就从商业的角度来讲这个事情,其他的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热度上来讲,和观众的印象上,她算是成功的。这种我行我素的,特立独行的,张扬的性格,也会收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虽然她现在做的一点过了,太过出风头,但是只要她在下一次的比赛中,拿到一个冠军。 我相信很多人立马就能转变对她的看法,包容这种张扬。因为很多人的思维里,胜败论英雄的潜意识,还是很深刻的。 只要胜利,有一点小缺点小毛病,也不是什么大事。

而且很多人纯粹的为了看她出丑,持续关注她的比赛,她的生活。这种虽然不是很正面的关注,但是持久度可能要比冠军热度还要长。

她就能利用这种热度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综艺,品牌代言,直播带货。她的选择或许比获得金牌的冠军,还要多。

对比那些退役之后,生活艰难最后卖金牌的运动员,吴燕妮无疑是聪明的,成功的。

利用当前的资源,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运用一切能用到的资源和方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或许违背大众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但是如同电影植入广告一样。

在商业上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