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会包粽子、划龙船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传统节日就是我们熟悉的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往江里扔粮食和粽子,水里的鱼虾就不会啃咬屈原大夫的遗体。千百年来,老百姓用这种朴素的方式,怀着深深的敬意守护屈原、歌颂屈原。这种纪念活动代代相传,让屈原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战国时期,人们经常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可为什么屈原偏偏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孤独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于王族,存于乱世】屈原其实姓芈,是楚国国君熊通的直系后代,纯正的皇室血统。正因为出身显赫,屈原骨子里带着与生俱来的骄傲。他在代表作《离骚》里就忍不住自夸:"我是上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我父亲名叫伯庸。"这位出身高阳帝颛顼正统血脉的后人,却赶上了不太好的时代。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在楚国丹阳出生,刚满周岁就跟着全家搬到了乐平里。在这个地方,他度过了无忧无虑又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
屈原从小就是个书虫,九岁时就特别爱看书,记性也好,比周围小孩都聪明。到了十四五岁,他在老百姓中已经很有名气了。因为他总往村里跑,关心穷苦人,跟干活的百姓关系特别好。可就在屈原即将年满二十岁、正值青春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时候,秦国军队却不断侵犯楚国边境,欺压当地百姓。年轻气盛的屈原立刻召集家乡的伙伴们奋起反抗,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带领队伍给了秦军一次惨痛的教训。这场胜仗让屈原名声大噪,也赢得了楚怀王的赏识和重用。
短短几年内,屈原就升任要职,当上了左司徒这样的大官,负责楚国外交事务。那时他全力推动六国联合抗秦。可惜这个能让楚国长治久安的好计策,最后竟被一个人给搅黄了。这个家伙就是屈原的宿敌张仪。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年楚国地盘广阔、军队强大,就连如日中天的秦国也不敢小看。要是各国真能联手抗秦,秦国很可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秦王立刻派出擅长连横策略的张仪前往楚国,想要破坏六国联盟。张仪到了楚国后,花大价钱贿赂了靳尚等楚国高官,还哄骗楚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送上六百里土地。楚王信了这套说辞,一边郑重其事地派张仪带着相印去秦国接收土地,一边写信痛骂齐王,结果转眼间就把楚齐两国的关系搞僵了。
没想到张仪把楚王给耍了,之前承诺的六百里地缩水成六里。楚王气得暴跳如雷,立刻发兵攻打秦国。两国在丹阳大战一场,结果楚国惨败,连大将屈丐在内的七十多名将领都被秦军俘虏。秦国趁机吞并了楚国六百里的江汉地区,直接在那里设立了汉中郡。楚国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后,楚怀王再次起用屈原,派他出访齐国,想靠屈原的口才说服齐王,让楚国和齐国重新结成抗秦联盟。可才过了一年,秦王又派张仪跑到楚国来。他先是用重金收买了楚国大臣靳尚和楚王宠妃郑袖,接着拍着胸脯向楚王保证,愿意把汉中地区划出一半送给楚国。
楚王看张仪表堂堂、能力出众,就想拉拢他为自己效力。可楚王想得太美了,结果反被张仪利用。在张仪的煽动下,一场祸事正在楚国酝酿,而忠心耿耿的屈原即将遭殃。当年苏秦提出联合抗秦的计策后,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六国的君主都积极响应。经过讨论,大家把联盟总部定在楚国的郢都,推举楚怀王当盟主。深受楚王信任的屈原,也因此成为联盟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这么一来,公子兰那帮楚国贵族就开始眼红屈原,心里特别不服气。这帮人天天跑到楚王跟前说屈原的不是,再加上王后郑袖收了张仪的贿赂,整天在楚王耳边煽风点火。时间一长,楚王就慢慢跟屈原疏远了。
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被贬到汉北。路上他听说楚国又跟秦国和好了,气得仰天大喊:"秦国就像饿狼一样,早就想吞掉咱们楚国!大王怎么能为了点小便宜就跟敌人交好?"他一怒之下挥笔写下:"君王不懂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火。"屈原心里跟明镜似的:比起北边的齐国和赵国,真正能威胁楚国的只有强大的秦国。天下局势很明白——要么楚国联合各国压制秦国,要么秦国吞并楚国称霸天下,两国之间必有一场生死较量。但屈原的对手张仪更不好对付,他贿赂靳尚,欺骗郑袖,忽悠楚王,结果害得忠心为国的屈原遭到排挤打压,最后被流放。屈原为楚国精心设计的治国良策,全被这群昏君奸臣给糟蹋了!悲愤交加的屈原怒斥道:这帮人争权夺利贪得无厌,自己小肚鸡肠却猜忌别人,个个都心怀鬼胎互相嫉妒!
《史记·屈原列传》里这样记载:楚怀王在宫里被郑袖迷惑,在外面又上了张仪的当。事情果然如预料的那样,在公元前301年,秦国找了个理由对楚国开战,说楚国太子横在秦国犯了杀人罪后逃跑了。就在同一时间,齐、韩、魏三国也联合起来打楚国,指责楚国不守信用。结果楚国大将唐昧战败被杀,重丘这个地方也被敌人占领了。两年过去,秦国再次大举进攻楚国,一口气攻占了八座城池。随后秦王设下陷阱,假意邀请楚怀王到武关赴宴,实际上暗藏杀机。
被贬到汉北的屈原听到风声后,立刻快马加鞭赶回郢都。他苦口婆心劝楚怀王别信秦王的甜言蜜语,可怀王的小儿子公子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个劲儿撺掇老爹去赴约。楚怀王刚踏进武关大门,秦国士兵就把他抓了起来,直接押送到咸阳关着,逼他交出巫郡和黔中郡两块地盘。最后,楚怀王在咸阳含恨去世。从齐国回来的太子横继承了王位,被称为楚顷襄王。而一直和屈原作对的公子兰当上了楚国令尹,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没过多久,屈原再次被放逐,而这一次的流放,最终让他踏上了无法回头的绝路……【国丧家亡,愤而沉江】这次被放逐持续了整整十九年。屈原在这漫长的日子里究竟遭遇了什么?没人说得清。我们只知道,他把所有的纯真与热情都写进了自己的诗篇里。他走遍天涯海角,四处采集香草,只为发泄心中的苦闷!可到了公元前280年,年过六十的屈原再也装不下去了,那些浪漫的诗句也盖不住他内心的痛苦和失落。
那一年,秦国名将司马错带着精锐部队占领了上庸、汉北这些地方;到了第二年,另一位秦将白起又接连攻下邪、邓、西陵几座城;再过一年,白起一鼓作气打进了楚国都城郢都。就这样,屈原对楚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想让国家强盛、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被彻底击垮了!就这样,在无尽的痛苦中,他慢慢走向了死亡……很多人想不通:屈原被流放后,他忠心劝谏的楚怀王不听忠言,最后死在外地。按理说这时候他该为自己打算了,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聪明人都知道要选对主子,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一个读书人怎么会不懂?可他偏偏独自走到汨罗江边,写完流传千古的《怀沙》就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短暂却灿烂的一生。
道理其实很明白:就像开头说的,屈原是楚国王室的后代,跟楚王家族关系密切。对他来说,国家灭亡就像自己家破人亡一样。他把自己完全当成王室的一员,可以说楚怀王死后,他的心就已经凉了半截!屈原是个情感丰富的诗人。当楚国日渐衰败、无力回天时,他既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寻求理想,也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浓烈的情感像牢笼般困住了他,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内心充满痛苦、愤怒与绝望。他在诗中写道:"凤凰被困笼中,山鸡却得意飞舞;美玉与顽石混为一谈,小人只会嫉妒,哪懂我的高洁志向。"
这是一种沉默的抗争,也是一份深沉的孤寂。他始终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就像破败宅院里最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守门人,死死守着门前那堆破碎的砖瓦。最终,他选择带着满心悲苦,用死亡为自己画上了句号。【结语】
虽然屈原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他那种赤诚报国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大家觉得我说得对不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