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个朝代,出了四个名字相似的人物,感觉就像四兄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他们就是李东阳、李梦阳、李元阳、李于阳。他们四个当中,三个明朝人,一个清朝人。李元阳、李于阳是云南人,李东阳、李梦阳不是云南人,但和云南有密切关系。
李东阳。李东阳(1447—1516),明朝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出生于京师。他是明代中后期孝宗、武宗时期的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传奇一般的存在。从小是神童,长大成为饱学之士,当官当到首辅,就是宰相,最终成为文坛领袖。他活到了70岁,正常死亡,死后谥号是中国文官最想要的“文正。”
李东阳和云南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他帮助过云南人杨一清。在杨一清最危险的时候全力相助,杨一清极为感谢,后来计除刘谨,李东阳也功不可没;二是发现了杨慎这个天才。1511年,杨慎殿试第一,成为状元,考官就是李东阳和杨一清,他们说杨慎的文章是“海涵地负,共庆朝廷得人”,评价相当高。
可惜杨慎运气不佳,因“大礼议”事件,被发配到了云南,一呆就是一辈子。这是杨慎本人和李东阳的不幸,却是云南人的幸运。
李梦阳。李梦阳(1473年-1530年),明朝中期的著名文学家,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明代中期文学家。李梦阳与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被称之为”复古派前七子“,他是领袖人物。
李梦阳小李东阳26岁,是同一时期的人。李梦阳也是进士出身,仕途一般,最大的官当过江西按司提学副使,但是他追求文学,根本不在乎。李梦阳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在他的带动下,明朝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影响很大。他还说“真诗在民间”,认为诗歌创作要深入民间汲取营养,这个观点放在今天仍然先进。
李梦阳因为一个叫张含的云南人,而与云南产生交集。张含(1479年~1565年),明代云南保山人。只比李梦阳小6岁。张含考中过举人,但后来连续7次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失败,终于放弃了,回到家乡从事诗文创作。
张含在京城考试的时候,就认识了李梦阳,他非常佩服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他写的诗也和前七子一样,现实主义题材,揭露社会不公,为百姓发声。李梦阳也很欣赏张含,特意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跋,给予了很大的鼓励。
李元阳。李元阳(1497年-1580年),明朝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他于嘉靖五年(1526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也是因为“大礼议”事件而被贬到江西当了个小官,后到江苏江阴当知县。他在任职期间,体恤民情,为官清廉。
李元阳又曾担任过御史和荆州知府,前后为官15年。由于性格耿直,对当时嘉靖朝官场腐败不满,在公元1541年,他借着奔父丧的理由,弃官回乡,回到家乡大理,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
李元阳比李梦阳小24岁,比李东阳小50岁,他们三人都算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也应该认识李梦阳和李东阳。回到云南后,他和被流放云南的杨慎成了忘年交,并且成为“杨门七子”之首。他和张含也是好朋友。由于李元阳在史学、文学、书法、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
李于阳。李于阳(1784年-1826年),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云南著名诗人。他生于大理,长于昆明,从小爱读书,十多岁就能写诗。后进入五华书院学习,师从刘大绅,进步很快。他与同在五华书院的戴絅孙、戴淳、杨国翰、池生春并称为“昆华五子”,一时在昆明名声很盛。
1819年,林则徐来昆明主持乡试,“五华五子”中的戴絅孙、杨国翰、池生春都考中了举人,李于阳考中副榜,也算考取;只有呈贡县的戴淳无意当官,没有参加考试。神奇的是,后来戴絅孙、杨国翰、池生春三人都考中了进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李于阳一直没有考上进士,无法当官。
进士不中对李于阳打击很大,思想变得苦闷。除了写诗,他还扶乩请仙打发时间。1826年,李于阳病逝于昆明,年仅43岁。李于阳的诗歌题材多样,歌颂爱情、乡情、友情和师生情,更为难得的是,他写了不少表现民间疾苦的诗,为百姓呼号。在“五华五子”中,他的诗歌是质量最高的,“诗名满昆华、苍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