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教育部调查高校,刘伯承得知后,马上给儿子写信:要警觉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4-12-14 14:56:18

干部子女成绩垫底,刘伯承直接点破自由散漫,真要命。

1962年,教育部一份调查震动了高层高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十有八九出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还有个右派子女和农民的孩子也榜上有名。可干部子女呢?一个都没有。这事传到刘伯承耳朵里,他不糊弄,也不护短,直接给儿子刘太行写了封信,话里话外全是在敲警钟干部子女别仗着爹妈的光,自己混成个“后进生”。这种敢说实话的劲头,在那个年代可不常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干部子女的优越感,养成了“散漫病”

干部子女出身优越,生活优渥,学业上自然也容易“躺平”。刘伯承提到的“自由散漫”,说白了就是这种优越感导致的惰性。干部家庭里,资源、关系、人脉样样齐全,孩子们从小就缺乏危机感,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反正有人兜底”。但刘伯承不吃这一套,他自己就是个从底层爬起来的实干派,看不起那种靠家世混日子的做派。在他眼里,干部子女如果不学点真本事,未来只会成“二代废柴”,既丢了家风,又砸了革命的牌子。

2. 对“权力背景”的依赖,弱化了自我奋斗意识

干部子女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分依赖父辈的权力资源,把身份当成了“通行证”。这种风气在刘伯承看来,简直是致命的。刘太行自己也提到,哈军工那会儿,考试不及格就退学,管你爸是谁。刘伯承更是明确告诉儿子“不要特殊化。”他用自己的经历说明问题当年在苏联留学,连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硬是靠拼命学才熬了过来。刘伯承的态度很清楚,靠关系混日子的人,迟早要被淘汰,没本事,再大的背景也是空中楼阁。

3. 革命传统的丧失,让“红色后代”迷失方向

革命年代,干部们拼命打江山,那是真刀真枪往前冲。但到了和平年代,很多干部子女已经脱离了那种艰苦奋斗的环境,不少人渐渐失去了革命精神。刘伯承在信里点出了一个关键“干部子女如果不继承革命传统,就会自甘落后。”这番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的担忧。刘伯承自己虽然位高权重,却始终保持低调务实的作风。他对儿子的要求同样严格不许有特权思想,不许有懒散习气,要像普通人一样努力学习。这种严父形象,放在今天看,依然有其警示意义。

刘伯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看得透,干部子女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在优越感中迷失方向,成为革命成果的“啃老族”。他对刘太行的教育,既是对个人的严格要求,也是对“红色后代”群体的一种期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刘太行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也印证了刘伯承那句老话背景只能给你起点,不能决定终点。

0 阅读:10
历史那些精彩事

历史那些精彩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