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俄罗斯导弹专家被枪杀的案件热度还没褪去,紧接着莫斯科就又发生了一起刺杀案件。
这两起事件同样是在首都莫斯科发生,但这次却是爆炸袭击,目前已被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定性为“恐怖袭击”。
据悉,死者为俄三防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中将,袭击所用的爆炸装置被安装在一辆电动踏板车上。
事后乌克兰主动“站出”,承认了对其进行的炸弹恐怖袭击。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此表示“将对乌克兰军政最高层进行报复”
刺杀高层官员,并非首例
报道称,俄罗斯武装力量防辐射、防化学和防生物保护部队的司令官基里洛夫中将于12月17日,也就是昨天,在自己门口遭遇了爆炸袭击而身亡。
而俄罗斯本地《生意人报》则给出了该案件更加详细的过程。
当时是早上6点,基里洛夫与助手毫无防备,也许正在谈论着接下来的行程,毕竟基里洛夫当天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原本计划要会见记者。
二人走出居民楼后,停放在不远处的一辆电动车上的简易爆炸装置当场将二人炸死。
爆炸产生的威力相当于300克TNT爆炸的当量。
而如此精准的时间,加上威力如此之大的炸药,可见乌克兰这次经过了精密安排,而且是奔着“下死手”而去,根本没想着要留活口,即使误伤平民也在所不惜。
但从背后透露出来的,却是乌克兰及其一方势力,对于俄罗斯高层的渗透,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否则不会接二连三出现诸如此类,既精准又突然的刺杀案件。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就已经出现了多次双方高级官员、社会精英离奇死亡的消息传出。
相关媒体报道,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第41集团军副司令安德烈、黑海舰队副司令帕利、前特种兵将军洛佩列夫等高级军官,因为诸如心脏病突发等原因离奇身亡。
再加上前几天火星设计局副总设计师,沙茨基在莫斯科下班穿越公园回家时,被枪击身亡,几乎足以证明,背后存在着很大的势力在主导着一切。
主导基里洛夫成为“合法目标”的影响因素
爆炸发生前一天,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曾指控基里洛夫是在乌冬前线使用化学武器的“元凶”
而在爆炸事件刚刚发生后,乌克兰军方的公开声明便迅速传来,承认了这场袭击是他们的一次“特别行动”。
乌克兰特勤局一位内部人士,还为此次袭击贴上了“合法目标”标签。
西方媒体很快捕捉到了这起事件的特殊性。他们用“罕见”一词来形容乌克兰此次行动,直言这是一次在莫斯科腹地实施的定点暗杀。
基里洛夫曾经以掌握了充足的证据,来指控美国在乌克兰进行的秘密生物实验,以及乌军在战场上使用违禁化学武器。
那些实验室不仅研究危险病毒,还进行可用于军事的生物武器开发。而他手中展示的资料、文件、实验室图纸,甚至带着空投传单般的意味,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波澜。
2022年,他更是以详尽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发现了大量“可疑生物制剂”,这些制剂的来源被追溯到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
他指控,这些实验不仅受美国资助,甚至有美军生物专家直接参与其中。这样的指控一经抛出,西方国家立刻予以否认,而俄罗斯则频频呼吁联合国展开调查。
今年十月,基里洛夫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俄方已经记录到超过400起乌军使用化学武器的事件。
比如,他提到乌军曾使用装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无人机,向俄方阵地进行投放,士兵出现中毒症状,而化验结果进一步坐实了他的指控。
与此同时,乌克兰也明白时间正在流逝。特朗普重返白宫已悄然逼近,他曾多次宣称要推动俄乌和谈,甚至以中止援助相威胁。
在他们看来,如果乌克兰不能尽早在谈判桌上积累足够的筹码,那么未来的和谈,很可能意味着屈服与被动。
梅德韦杰夫对此做出了“高调回应”
当乌克兰高调宣布“特别行动”成功的同时,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作出了回应。
梅德韦杰夫将此次袭击定性为恐怖主义,这是俄罗斯惯用的表态,却也透露出一种克制背后的愤怒。
不同于普通军事冲突,恐怖袭击这个标签不仅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还暗示了报复的必然性。“恐怖主义”行为需要回应,而回应必然是严厉的。
“乌克兰的军政领导层将为此付出代价。”
从以往俄方的报复行动来看,目标显然不仅限于前线阵地或军工设施,基辅的决策者们从参谋长到泽连斯基本人都可能进入视野。
这是梅德韦杰夫一贯的风格。他总是在俄罗斯的愤怒中,扮演着火药桶的角色,言辞激烈,狠话不断。
有人说,这是在为国内舆论打气,维持士气的稳定;也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和西方世界发出的威慑信号。
毕竟,莫斯科的愤怒不只是对基里洛夫之死,更是对乌克兰敢于把“战火”烧到俄核心地带的愤慨。
所以,一个没有和平、没有战争的国家,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更不会有这些诸如此类的“离奇死亡”事件。我们应当积极呼吁俄乌双方停火,为推动世界和平做出必要贡献。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三防部队司令遇袭身亡 俄称将对乌军政最高层进行报复2024.12.17
上观新闻——俄罗斯这位将军,为何在家门口被暗杀?2024.12.18
观察者网——俄中将在莫斯科被炸身亡,曾指责美国在乌运营生物实验室2024.12.1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7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