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爱迪生测试了1600种材料,终于改良出钨丝灯泡。这天,厂商老板怒拍桌子,对爱迪生说:“你的灯泡,据说可以用100多年,使用时间比人的命都长,这样我还怎么赚钱?”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米兰镇,家里排行老七,父亲做木材生意,母亲当过教师。七岁时,他随家人搬到密歇根州波特赫伦镇,住在一栋普通木屋里。 童年时,他因猩红热和中耳炎导致听力受损,左耳完全聾病,右耳也几乎听不到。这让他更喜欢独自钻研,常常翻阅家里的历史和科学书籍。 爱迪生的学校经历很短,八岁入学没几个月,老师嫌他问题太多,称他“脑子不好”,让他退学。母亲南希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还鼓励他探索世界。他九岁就读完了《自然哲学原理》,对化学和机械着了迷。十一岁,他在家里地窖摆满瓶瓶罐罐,搭了个简陋实验室,试着调配化学药剂。十三岁,他开始在火车上卖报纸和糖果,还在行李车厢弄了个小实验台,研究电流和化学反应。他甚至买了台印刷机,印了份《先驱周报》,在火车上卖给乘客,赚点小钱。 十六岁,爱迪生当上电报员,学会了快速敲击电键,熟悉电报机的构造。他常拆开机器研究,晚上借着油灯画图纸。1868年,他发明了电子投票机,能快速统计选票,可惜没人买账。这没让他气馁,反而更坚定了他搞发明的决心。1876年,他在新泽西州门洛帕克建了实验室,里面堆满工具和图纸,成了他创新的基地。1877年,他发明留声机,金属圆筒转动时能发出人声,震惊了所有人。 187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当时的电灯虽然存在,但贵得离谱,普通人用不起。他想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关键是找到耐高温的灯丝材料。他试了1600多种材料,从碳到白金,再到各种纤维,记录每种材料的表现。1879年,他用碳化竹丝做出灯泡,能亮40小时,震惊世界。这款灯泡价格低廉,逐渐取代了煤气灯。1906年,他改用钨丝,灯泡寿命大幅延长,达到数千小时,奠定了现代电灯的基础。 爱迪生的钨丝灯泡是个大突破,1906年问世后,亮度更高,寿命更长,部分灯泡据说能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让电灯成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电力公司也开始铺设电网,城市夜晚变得灯火通明。然而,这么耐用的灯泡却让厂商头疼。消费者买一个灯泡,可能一辈子都不用换新的,销售量自然下滑。厂商们发现,技术进步虽然伟大,但对生意来说却是个麻烦。 据记载,爱迪生曾被一位厂商老板质问,抱怨灯泡寿命太长,影响了重复购买。这件事可能是个轶事,没太多史料证实,但反映了当时真实存在的矛盾。爱迪生改良的灯泡让照明成本大幅降低,普通家庭花几美元就能买到能用多年的光源。 可对厂商来说,库存堆积,利润缩水。市场上已经有些竞争对手开始推便宜但不耐用的灯泡,靠低价抢占市场份额。爱迪生作为发明家,想让技术造福大众,但他也明白商业的现实。他曾提出生产不同寿命的灯泡,比如给商业用户短寿命的,给家庭用户长寿命的,试图平衡技术与市场。 这种矛盾不是孤立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化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市场总有自己的逻辑。厂商需要持续销售来维持工厂运转,工人就业,股东分红。爱迪生的灯泡挑战了这种逻辑,迫使行业思考如何在创新和盈利间找到平衡点。 爱迪生的钨丝灯泡让电灯普及到千家万户,电力工业也因此腾飞。城市街道装上电灯,工厂延长工作时间,生活方式彻底改变。然而,灯泡的超长寿命却让厂商们坐不住了。1924年,全球几大灯泡巨头,包括德国欧司朗、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电气,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太阳神垄断联盟。这是个秘密组织,目标是控制灯泡市场,核心手段是把灯泡寿命限制在1000小时左右,远低于技术能达到的水平。 联盟的做法很简单:调整灯丝材料和生产工艺,让灯泡更容易烧坏。工程师测试不同厚度的灯丝,降低真空度,缩短使用时间。消费者发现,灯泡没以前耐用了,坏得快,得多买几个备着。这让销售量大增,1926到1927年,联盟卖出3.357亿只灯泡,四年后涨到4.208亿只,利润可观。 但这也意味着消费者花更多钱,坏灯泡堆积成山,浪费了资源。联盟还打压不加入的小公司,逼它们降价或退出市场,维持高价和垄断地位。 这种“计划性报废”成了现代消费经济的开端,联盟宣称1000小时是效率和耐用的最佳平衡,但事实证明,早期灯泡能亮更久。比如加州利弗莫尔消防局的一只碳丝灯泡,从1901年用到现在,亮了120多年,成了活证据。 1939年,二战爆发,国际贸易中断,联盟解散。但计划性报废的理念留了下来,影响了手机、电脑、汽车等行业。今天,很多产品设计时就考虑了“过时”,让消费者不断买新款。爱迪生没参与联盟,他1931年10月18日在新泽西去世,享年84岁。他一生拿了1093项专利,发明了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改变了世界。他的实验室如今是国家历史公园,吸引无数人参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