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参保群众去年来冀就医人次增长超9成
就医选择之变,折射京津冀医疗新格局
在河北,很多群众生病后都选择前往京津治疗。然而近两年,不少人在省内医院发现,操着京津口音的人越来越多。
来自省医保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参保群众累计来冀就医直接结算5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90.55%。“不仅是京津患者,省内很多患者也不再盲目涌向京津大医院,而是到省内医院就医。”省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就医选择之变,折射京津冀医疗资源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革。
长期以来,河北优质医疗资源与京津等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导致河北省群众到京津求医患者众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2023年4月1日,京津冀医保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行”。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此外,京津冀异地就医结算可直接报销,不必垫付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资金压力。
如今,患者在河北就医不仅便捷、高效,而且实惠。
2月12日,北京顺义区的陈女士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出院。“我是2月6日在这里进行的椎管内病损切除手术,同样的手术在北京大医院要排队等半年,在这家医院一周内就能安排上。这里,很多专家都来自北京,医疗水平高,而且就医环境好,费用还比北京低。”她说。
该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建设,对河北省神经医学的研究发展意义重大。截至目前,该院成功开展了68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37项技术填补了河北省空白、7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共有8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服务能力、质量安全等监测评估,着力提升项目辐射带动能力。
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也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三地间流动起来、让部分京津患者到冀就医的重要因素。
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为例,2017年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2023年被纳入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该院院长李靖华介绍,从签订协议以来,他们先后选派44名技术骨干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两院在儿童疑难复杂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北京专家实现了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常态化出诊、查房、手术,2024年在该院诊疗患者近千人次。此外,该院还于2024年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开展技术协作、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据介绍,去年,河北省新增两批京津冀医联体75个、总数达到115个,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今年,我省将与京津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加快健全京津冀医联体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运行机制,继续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范围,有序推进京津冀医联体扩容布局。”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京津冀医疗协同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赵建 崔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