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9日,88岁的宋庆龄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在临终前,她留下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她躺在病床上,身旁站着的不是她的亲人,更不是朋友,而是两位保姆。
宋庆龄这一生无儿无女,直到临终前,一直陪在她身边的还是情深义重的保姆。
那么她与保姆到底有何不为人知的故事?
晚年岁月宋庆龄进入晚年后,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伴随她多年的遗传性皮肤病荨麻疹,让她异常痛苦。
每当病情发作,皮肤上密布的红疹如灼烧般疼痛,瘙痒难忍,让她夜不能寐。
更令人痛苦的是,伴随荨麻疹而来的,还有恶心、呕吐甚至高烧的折磨,这种痛苦常常让她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停滞。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避免病情加重影响工作,她听从医生建议,服用了苯纳德雷等药物。
但这种药物的副作用让她昏昏欲睡,尽管如此,她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咬牙完成一件件重要的国事。
可即便如此,这些努力也无法阻止疾病对她身体的侵蚀,岁月让她渐渐变得力不从心,整个人看起来愈发瘦弱。
宋庆龄并非只忍受一种病痛的折磨,她还患有关节炎、结膜炎、胃病等大大小小的顽疾。
风湿性关节炎让她的双腿在阴冷的日子里疼痛难忍,即使她的内心一如既往地坚强,但身体的无助仍然让她显得疲惫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身边始终站着一个忙碌的身影,那就是她的贴身保姆李燕娥。
深情守护在宋庆龄晚年最为艰难的日子里,李燕娥始终默默站在她的身边,为她撑起了一片宁静的天空。
从16岁起,李燕娥便进入了宋庆龄的家庭,朝夕相处的五十多年,早已让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变成了宋庆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李燕娥是那种看似平凡却无比坚韧的人,她把宋庆龄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细致入微。
每天清晨,她都会起得比任何人都早,为宋庆龄准备一份热乎乎的早餐。
她用心挑选最优质的米和最新鲜的蔬菜,亲自监督熬煮,每一步都力求完美,她常常说:
“夫人一天的精神都靠这一碗粥开始。”
李燕娥对宋庆龄的呵护,不仅体现在生活起居,更体现在对她健康的悉心维护。
宋庆龄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尤其害怕寒冷和潮湿,因此,每逢天气转凉或下雨,李燕娥总是早早地检查窗户,确保室内的每一扇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
晴天的时候,她会将宋庆龄的被褥和衣物搬到院子里,晒上大半天太阳,让暖暖的阳光将潮气驱散。
宋庆龄曾笑着打趣她:“你比天气预报还准,总知道什么时候该晒东西。”
为了让宋庆龄能在病痛中保持好心情,李燕娥还学会了养花,她从花市买回各种鲜花,小心翼翼地养护着,把它们摆放在宋庆龄卧室的窗台和书桌上。
渐渐地,她的插花技艺愈发精湛,每当宋庆龄心情低落时,李燕娥便会采下一朵最娇艳的花,递到她手上:
“闻闻看,这花是不是比昨天更香?”
李燕娥的用心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细节上,宋庆龄的安全无比重要,尤其是在她年老多病时,行动不便的宋庆龄需要随时有人搀扶。
每当宋庆龄想要上楼,李燕娥就会小心地扶着她,一步步走得稳稳当当;如果有客人来访,李燕娥总是贴身站在宋庆龄旁边,为她递茶倒水。
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燕娥也不曾放松警惕,她总是等所有门窗检查完毕、煤气灶彻底关闭后,才肯安心入睡。
宋庆龄常常感慨,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女人,就像一位细心的母亲,包容和照顾着自己。她还特意给了李燕娥一个昵称——“李妈”。
这个称呼既有几分亲昵,也流露出她内心的深深感激,李燕娥听到这个称呼时,总会谦虚地摆摆手:
“我哪配得上当夫人的妈?我只希望她能多一些舒心的日子。”
两人之间的感情,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沉淀,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主仆关系。
在外人看来,李燕娥可能只是一个忠诚的保姆,但在宋庆龄的眼中,她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
这种深情守护贯穿了她们的每一天,也成为宋庆龄晚年生活中最温暖的支撑,可在她晚年,这位被她视作至亲的保姆,竟然先她一步离开了人世。
至亲离去多年来,李燕娥的细致入微和无微不至,让宋庆龄在病痛中感到一丝慰藉,但在1979年,这个陪伴了她大半生的人,竟也被病魔盯上了。
1979年的春天,李燕娥被诊断出患有宫颈癌,宋庆龄虽已年事已高,但听闻此消息后,她仍然强打精神,投入到为李燕娥寻医问药的过程中。
她动用了所有能利用的资源,不遗余力地为李燕娥寻找最好的医生和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为了买到从国外进口的药品,她拖着早已虚弱不堪的身体亲自奔走,甚至在病情最严重时,宋庆龄仍坚持每天到医院探望李燕娥,为她加油打气。
宋庆龄的朋友曾回忆说,那段时间,宋庆龄的身体状况本就不好,但她似乎忘了自己的病痛,一心只想着如何帮李燕娥缓解病痛。
病房里,宋庆龄会坐在李燕娥的床边,拉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她们没有太多的话语交流,因为眼神中传递的情感,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李燕娥也明白,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普通主仆之间的关系,她虚弱地笑着说:
“夫人,别为了我太操心,您自己的身体要紧。”
宋庆龄却总是摇摇头,用坚定的语气回道:“李妈,你守护了我一辈子,现在该我来守护你。”
尽管医生和药物带来了些许的缓解,但癌症的侵袭还是让李燕娥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1980年下半年,李燕娥的病情急转直下,痛苦不堪的她甚至无法起身。
面对这样的状况,宋庆龄一度崩溃,她夜夜难眠,彻夜守在电话旁,随时准备听取医院的最新病情报告。
她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最近总是感到不安,仿佛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深渊,我害怕,我不敢想象没有李妈的日子。”
1980年初冬,宋庆龄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告诉她李燕娥已进入弥留之际。
宋庆龄强撑着身体赶往医院,病房里,李燕娥闭着眼,呼吸微弱,仿佛随时都会离去。
宋庆龄跪坐在床边,轻轻抚摸着她的手,那双手曾为她整理过被褥、熬过药粥,如今却只剩下皮包骨的模样,宋庆龄哽咽着说:
“李妈,你安心吧,我会记得我们的约定,你说过,要和我一起守护宋家,我们谁也不会离开谁。”
生命的流逝无法被挽留,次年1月的一天,李燕娥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宋庆龄的深深眷恋。
宋庆龄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支撑瞬间坍塌,她瘫坐在椅子上,用力拍打着桌沿,嘴里重复着一句话:“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偏偏是她?”
李燕娥的离世给宋庆龄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整日陷入深深的悲伤中,甚至不愿再见客人。
为了纪念李燕娥,宋庆龄亲自为她安排了后事,甚至细致到墓碑的字体和颜色都一一确认。
她坚持将李燕娥安葬在上海宋家祖墓旁,与她的父母一同长眠,她对人说:
“李妈是我的亲人,她就该和我们宋家人一起。”
李燕娥的去世,成为宋庆龄生命中的分水岭,她的健康状况自此急剧恶化,而心灵上的伤口,也再也无法愈合。
最后的告别1981年5月,宋庆龄躺在病床上,清醒的日子越来越少,陪在她身边的是两位保姆——钟兴宝和顾金凤。
她们和宋庆龄的关系,虽然没有李燕娥那么亲密,但也非常亲近,一辈子无儿无女的宋庆龄,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直是这两位情深义重的保姆在陪着她。
即便宋庆龄时常陷入昏迷不省人事,她们也依旧十分体贴地照顾她,宋庆龄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她躺在病床上被两位保姆照顾的情景。
5月29日,88岁的宋庆龄安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钟兴宝和顾金凤便承担起了她所有的后事。
宋庆龄生前一直注重仪容,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希望以最优雅的形象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她们在悲痛中强忍住泪水,迅速开始为她整理仪容,钟兴宝颤抖着手,帮宋庆龄换上一件雪白的寿衣,那是宋庆龄生前特别挑选的,款式简洁却庄重。
顾金凤则为她梳理散乱的银发,丝毫不敢怠慢,宋庆龄的眉毛因为长期的病痛而显得稀疏,她们细心地用眉笔为她描画,力求保持生前的优雅神采。
顾金凤还为她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让她的面容看起来更加安详而庄重,这些全部。
这一切完成后,钟兴宝从抽屉里取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绣花手帕,手帕上绣着一朵洁白的白兰花,那是宋庆龄最喜欢的花之一。
她将手帕轻轻地塞进宋庆龄的手中,低声说道:“夫人,您一路走好。”
这是她们对宋庆龄最后的告别,也是对几十年主仆情谊的深情缅怀。
随后,宋庆龄的遗体被安放在灵堂,灵堂的气氛庄严肃穆,却不失温情,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接连到来,向宋庆龄的遗体致敬。
葬礼当天,宋庆龄的遗体被安放在一辆灵车中,车队缓缓驶向上海的万国公墓,沿途十多公里的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
当灵车抵达上海万国公墓时,众人纷纷围拢过来,目送宋庆龄的棺椁被缓缓抬入墓地。
她被安葬在父母的墓旁,与他们长眠在一起,按照她生前的遗愿,李燕娥的骨灰也被安放在旁边,主仆之间深厚的感情在此刻得以延续。
两座墓碑一左一右,并肩而立,见证着这份超越了身份的情谊。
宋庆龄的一生虽已落幕,但她的精神和她与三位情深义重的保姆的故事,却将永远留存于世人的心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