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账号主体为个人的公众号创作者而言,未来发布公众号的内容或许将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
日前有消息显示,在现有的基础上,微信公众号开始测试一项全新的、更简单的发文方式。据了解,部分个人类型的公众号已支持创作者在手机端通过微信App创建和发表文章、图文等内容,无需通过网页版公众平台或订阅号助手App。
目前,获得测试资格的公众号创作者在进入微信App“订阅号”专区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头像”,进入公众号详情页中即可看到其微信号绑定的公众号,以及相关“发表”按钮。
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微信App创建和发表文章、图文时,仅能完成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等基础排版操作,无法对文字的字体、大小等格式等进行进一步调整,也无法在文中插入超链接、发起投票等。如需进行更复杂的排版操作,则仍需通过网页版或者订阅号助手App来完成。
那么问题就来了,微信方面为何要对公众号进行这样的调整呢?
事实上,早在微信公众号之前,包括今日头条、百度、抖音、知乎在内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就均已支持创作者在主App上发布内容。相比之下,微信公众号则是少有的、仍需创作者通过网页端后台或订阅号助手这样独立App,才能完成内容发布的平台。
或许是因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微信公众号创作者对于排版一事可谓是相当的卷。这也就意味着除了要对内容本身下功夫外,创作者还需学习排版工具、创新排版方式。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壹伴、秀米等,功能和模版更丰富第三方编辑器。至于微信公众号后台自带的编辑器,虽然相对简单,但近年来也屡次调整。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相比其他内容平台,公众号不仅在创作效率上难以占优,对有意入局的新人有着更高的“技术门槛”。
但如今已经是一个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所以微信公众号此次的调整,正是试图用“去专业化”来为表达松绑,旨在让内容生产的重心回归到表达本身,让创作者可以自由、即时地发布内容,而不再需要受字体大小、格式所困,从而提高创作效率。从某种程度来说,微信公众号此次的调整,与如今各大厂舍弃PPT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重要的是,微信公众号此举也消解了图文创作的技术门槛,让更多用户敢于尝试从“阅读者”向“创作者”转变,有助获得更丰富的内容供给。
微信方面之所以要扩大公众号的内容来源,毫无疑问是试图尝试用更丰富内容的供给,来重新召回用户的注意力,从而撬动流量回归。毕竟当下的公众号,已经肩负着为微信其他多项业务铺路的重任。
以电商业务为例,微信已经选择将依托单一场景的视频号电商升级为微信电商, 试图让其走出短视频和直播间,与整个微信生态连接。而公众号身为这个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会被忽视。又比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AI赛道,不论是语料、还是从信源的角度来看,优质内容都已成为了极其重要的资源。
事实上,为了让公众号重新焕发活力,近年来微信方面已经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在不久前就有消息显示,微信已扩大公众号信息流中“朋友推荐”(标识为“朋友♡”)入口的测试范围,并进行了产品优化,在其入口的左上角增加了“XX条更新”标注。据了解,“朋友推荐”会以折叠卡片的形式展示好友近期点过“♡”或是读过的内容,并清楚标明是来自哪些好友的推荐。
微信方面之所以试图将社交推荐这个思路引入公众号的信息流,显然是希望将用户的社交关系转化为新的流量入口,并赋予内容更多吸引用户“主动点击”的筹码,以对抗算法驱动的短视频平台对用户使用时长的侵蚀。毕竟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推荐机制,既能保留熟人社交的可信度,又规避了过度营销的问题。
只是微信的这些调整,似乎来得晚了些。不难预料,随着创作门槛的降低,公众号几乎必然会迎来内容注水、质量良莠不齐等风险。而且降低创作门槛还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由普通用户转化而来的创作者留下,才是微信公众号要面临的更大挑战。
然而,如今已经是一个全民沉迷短视频的时代。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10.4亿人,使用率达93.8%,已经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更是达到了156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的首位。
新榜方面发布的数据则表明,2024年微信公众号累计产出超过4.44亿篇文章,其中30.78万篇的阅读量达到10万+、占比不足0.07%。
更不要提,已经凭借短视频抢走用户大多数注意力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并未打算放过图文内容的价值。总而言之,虽然微信的动作正在加快,但留给他们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