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朱德回乡路过一所幼儿园,看到门上五个字后极为不满,摇了摇头对当地县委领导说:必须改,让群众的娃娃们也能进来! 朱德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客家佃农家里。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堆,爹妈累死累活也填不饱肚子。小时候的朱德挺聪明,10岁进私塾,跟老师席聘三学历史经书,慢慢开始琢磨国家大事。1905年,他考了个府试的好成绩,1906年进了顺庆府中学堂,次年又考上成都四川省立师范学校体育科。1908年毕业后,他回老家仪陇金城小学当体育老师,可这活儿咋能满足他想改变国家的念头呢? 1909年,朱德辞了教职,走了几千里路,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走上当兵的路。在那儿,他苦学军事,还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闹革命推翻清朝。1911年毕业后,他加入云南新军,参加云南重九起义,辛亥革命里立了功。后来,他又打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成了滇军里响当当的人物。1922年,他跑去德国留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彻底信了马克思主义。从穷小子到革命军人,朱德的经历让他变得又硬气又实在,后来成了人民军队的大头目。 1960年,74岁的朱德回仪陇看看,52年没回老家了,心里感慨不少。到那儿后,他不要啥排场,吃点家乡饭就行,还叮嘱大家别浪费。第二天,他走路去看县城,路过一所幼儿园,看到“机关托儿所”这几个字,脸一下子拉下来了。他拄着拐杖指着牌子,对县委领导说,这不行!教育得让每个娃娃都能上,咋能光给干部的孩子留着?赶紧改成“城关托儿所”,让群众的娃娃也进来! 朱德觉得,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孩子没高低贵贱之分,都得有一样的机会。他还跟领导说,当干部的得想着老百姓。后来,他又建议仪陇靠山靠水,发展点山货、药材、果树啥的,让群众多赚点钱。这事儿不光看出他对教育的在意,还看出他对老家人的关心。 朱德这人生活可简单了,家里被褥用了二十多年,补丁摞补丁,衣服破了缝缝再穿。他常说,国家还穷,能省点就省点。对儿女也严得很,闺女朱敏大学毕业,他让她住校,跟大家一块儿吃住;儿子朱琦转业去了石家庄铁路 铁路局,从最底层干起。朱德跟他们说,别靠爹妈,要做普通人,为老百姓干活。他自己也没啥特殊待遇,家里桌子椅子旧得不行,吃的也简单,常是红薯青菜凑合。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去世,活了90岁。走之前,他还惦记着老家和国家,让家人多为人民干点事。他攒了两万多块钱,全让夫人康克清交给了国家,家里啥也没留。仪陇人为了记着他,建了个朱德故园纪念区,里头放着他穿过的草鞋、旧军装和简单书桌,让后人看看他咋过的日子。 朱德这辈子,从穷小子到革命领袖,一直惦记着老百姓,尤其在教育上,非得让每个娃娃都上得起学。你咋看朱德这人?这事儿给你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