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如果没有他,长征一号火箭发射可能会受影响!”1969年1月15日,一位士兵舍命

“如果没有他,长征一号火箭发射可能会受影响!”1969年1月15日,一位士兵舍命搬走了铁轨上的巨石,用生命拯救了火车上装载的“长征一号”火箭。 孟凡章,1950年出生在河南沈丘县纸店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那年头,家家户户都过得紧巴巴,土坯房里点着煤油灯,饭桌上常年是玉米糊糊加咸菜。孟凡章从小就懂事,帮父母干农活,挑水劈柴样样在行。家里穷,但他读书特别认真,每天踩着泥泞的小路去学校,书包里装着几本破旧的课本。他最喜欢听老师讲英雄故事,尤其是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事迹,每次都听得眼睛发亮。 上学的时候,孟凡章对烈士的事迹着了迷。他有一本《烈士英名录》,书页都翻得卷边了,里面夹着他抄写的笔记,字迹歪歪扭扭但满是认真。他常跟小伙伴说,长大了要干点对国家有用的事,哪怕是当个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村里人提起他,都说他是个踏实的好小伙,干活不偷懒,待人实诚。 1968年,17岁的孟凡章终于圆了参军梦,穿上绿军装,成了部队卫生员。那会儿新兵训练苦得要命,天不亮就得起床跑操,冬天冻得手脚发麻。他从不叫苦,扛着医疗箱跑步,汗水把衣服浸得透湿。分到医疗岗位后,他负责给战友们治小病小伤,经常熬夜啃医书,学得最多的就是针灸。他为了练手法,拿自己的胳膊腿当试验田,扎得满是针眼。战友们都说,他扎针又快又准,连最怕疼的老兵也愿意找他。 孟凡章在部队里特别受欢迎,不是因为他多会说话,而是他干活实诚。一次紧急集合,有个战友崴了脚,他二话不说背着人跑了两公里到医务室,累得气喘吁吁也不吭声。休息时,他喜欢跟大家聊家乡的收成,聊未来的打算,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他的理想很简单,想当个好兵,用自己的本事让战友们少受点苦,让国家多点力量。 1969年1月15日傍晚,孟凡章接到二班安班长的电话,说腿疾又犯了,疼得走不了路,求他过去扎几针。他赶紧收拾医疗包,吃了口饭就出了门。那天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寒风呼呼地刮,铁路专线两边全是枯草。他沿着铁轨走,军靴踩在碎石上咯吱作响,医疗包在背上晃来晃去。 走到铁路桥附近,他突然停下脚步。月光下,铁轨上横着一块大石头,足有半人高,表面坑坑洼洼,分明是人为放上去的。他立刻意识到,这条铁路是运军用物资的专线,石头在这儿就是个定时炸弹,火车撞上不死也得翻车。他蹲下摸了摸石头,冰凉刺骨,试着推了一下,纹丝不动。他站起身,四下张望,想找根棍子撬石头,可周围啥也没有。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火车的轰鸣,灯光越来越近,汽笛声刺耳得让人心跳加速。孟凡章不再犹豫,双手抓住石头,使劲往外推。他的手被石头棱角划破,血顺着手腕流,疼得他咬紧牙关。火车越来越近,车轮和铁轨的撞击声震得地面发颤。他拼了命地推,肩膀顶着石头,双脚蹬地,肌肉绷得像要炸开。终于,石头动了,缓缓滑向路基外侧。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一推,石头滚进草丛,发出沉闷的响声。 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火车呼啸而过,他想跳开,脚下却被石子绊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前轮从他双腿碾过,巨大的冲击力把他甩到一边,血染红了铁轨旁的碎石。司机猛踩刹车,火车滑行了一百多米才停下。司机跳下车,看到倒在血泊里的孟凡章,急忙喊人。战友们赶到,赶紧把他抬上担架送医院。医生们全力抢救,可他失血太多,伤势太重,生命最终停在了那个寒冷的夜晚。 火车没事,载着的物资保住了。那列火车上装的是长征一号火箭的试车弹,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关键部件。那年头,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搞航天,试车弹要是毁了,不只是物资损失,还会让火箭发射计划推迟,后果没法估量。孟凡章的牺牲,保住了国家的航天梦,也保住了无数科研人员的血汗。 孟凡章牺牲的消息传开,部队里一片沉默。部队领导查明情况,确认他是为了救火车才牺牲,马上把事迹报了上去。他的故事传遍了军营,附近村里人也都知道了这个18岁的英雄。 部队很快为孟凡章追授了一等功。铁路边立起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孟凡章烈士之墓”,字迹端正而沉重。战友们亲手砌碑,搬砖石时手都磨破了,泪水滴在泥土里。他的骨灰一分两半,一半埋在这片他用命守护的土地,一半送去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孟凡章的遗物被送往河南沈丘县烈士陵园。一本笔记本,写满他抄的英雄事迹;一件旧军装,袖口有他缝的补丁;一套针灸工具,针尖磨得发亮。这些东西被放进展柜,成了后人缅怀他的见证。 1970年4月24日,火箭带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冲上太空,中国成了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背后,有无数人的心血,也有一位18岁士兵的生命。孟凡章没机会看到这一天,可他的牺牲让这一切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