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1976 年底,在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华国锋郑重宣布:“根据伟大领袖毛主

[太阳]1976 年底,在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华国锋郑重宣布:“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生前安排,增选邓颖超同志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待下一次全会时予以追认。” (参考资料:2020-01-13 文汇客户端——1974年周恩来为什么要把主席这份人事安排的“手令”截留下来?直到他去世后秘书才在抽屉里发现了这个秘密) 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组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周恩来肩上,他办事出了名的精细,对这份关乎国家未来的名单更是慎之又慎,然而,就在他为各部门物色顶梁柱时,一个怪现象也随之而来。 周恩来用人确实不拘一格,比如,对率部起义、保全了北平古都的傅作义将军,除了已有的高位,周恩来力排众议,提议他出任水利部部长,以酬其功。 再如,周恩来亲自举荐李书城担任首任农业部长,不仅因为其才干,还特意向众人说明,此人正是党的一大在上海开会时的房东,后来又单枪匹马劝降了白崇禧。 可偏偏到了自己妻子邓颖超这里,周恩来却“固执”得不近人情,他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部长!” 这句话,周恩来守了整整26年,从1949年到他1976年逝世,邓颖超的职务始终是全国妇联副主席,一个副部级岗位。 这种“避嫌”的原则,不仅体现在职务上,更刻在了薪资待遇里,建国之初,干部工资主要看职务和革命资历,毛泽东带头定了调,自己和大多数国家级领导人都拿行政二级工资,把一级留给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 按照这个标准,正部长是三级,副部长是四级,邓颖超作为副主席,按职务是四级,但凭她早年的革命资历,定个三级也完全说得过去,谁知夫妇俩商量后,主动向中央申请了五级。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还没完,当周恩来的秘书何谦来汇报,说邓大姐的五级工资批下来时,周恩来没作声,可当何谦汇报自己的工资被定为十二级时,周恩来忽然问:“何谦,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是几级?” 何谦答:“十三级。”周恩来又问:“你为什么比他高一级?”何谦解释说自己参加革命比李银桥早两年,周恩来听完,若有所思地说了句:“那也不好吧……” 随后,周恩来便带着何谦去了邓颖超那里,进门就大声说:“小超啊,你申请的五级工资批下来啦!” 邓颖超笑着应和,可周恩来话锋一转,用商量的口吻说:“小超啊,你看你近来身体不太好,上班也不规律,我看呀,你拿六级就够了。” 邓颖超愣了一下,但立刻从丈夫的眼神里读懂了一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回去的路上,周恩来又劝解何谦,让其将自己的工资等级降到和李银桥一个标准,而何谦也知道周恩来的用意,于是也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自我约束,那接下来的一件事,则把这种原则坚守到了极致,甚至不惜“隐瞒”最高指示。 1974年,周恩来已重病在身,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四届人大人事安排时,一致同意提议邓颖超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为此,周恩来抱病飞往长沙,向毛泽东做最后汇报,毛泽东听后,亲笔写下手令:“同意在四届人大上安排邓颖超同志一个副委员长的职务。” 这无疑是“最高指示”,然而,周恩来回京后,对于其他人事安排都一一传达照办,唯独将这份手令悄悄压在了自己的抽屉底,从未向任何人提起,直到他1976年病逝,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张被藏起来的字条。 正因如此,邓颖超的功绩和地位,是在周恩来去世之后才得到正式的、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认可,这迟来的任命,恰恰反证了周恩来当年那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背后是何等坚硬的政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