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设计得太有远见了!体现在这三点: 第一,票价10元,苏超根本没想过要靠门票赚钱,靠苏超流量来赚的钱才是重头戏,而且10块钱门票,比起中超那些动则上百上千块钱可是太便宜了,无形中又是一种引流。 第二,10块钱的门票,不靠门票赚钱,足协想来管苏超,结果苏超解释说我们不归足球项目,我们是文旅项目,不归足协管。 第三,不允许职业球员参与,完全由学生,其他社会人士参与,这点足协更加管不到。 苏超当初怎么也想不到会如此火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无论后面结果怎么样,当初设计苏超的人都是极具远见的。 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三点设计背后的深意,和它们所展现的精妙之处。苏超以10元的票价吸引观众入场,显然并没有将盈利的重心放在门票上,而是巧妙地利用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很多其他足球赛事将票价定得极高,这无疑让一部分潜在观众望而却步。而苏超通过低廉的票价,不仅降低了观赛的门槛,反而通过庞大的观众基础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流量平台,这种反向思维确实值得其他体育项目学习。 更值得一提的是,苏超通过巧妙避开足协的管控,成功地将自己从传统的足球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转型为文旅项目。这种做法显然是一种“身份变更”的策略,既规避了足协可能带来的监管干预,又在商业和文化的双重包装下为赛事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我们常常看到,传统的体育项目总是难免受到某些规章制度的束缚,而苏超的这一转型,显示出设计者对行业结构的深刻洞察和远见。 更有趣的是,苏超选择不允许职业球员参与比赛,这一举措可谓是对“职业化”规则的颠覆。在一个职业体育高度商业化的时代,这种“去职业化”的设定无疑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尝试。球员不仅可以是普通学生或社会人士,而且这种做法使得赛事更加亲民,也让赛事本身变得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在这种安排下,观众看到了更多的人情味,而非单纯的竞技对抗,这种不依赖职业球员的模式,反而让苏超的赛事更具话题性和观众黏性。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苏超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虽然短期内它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例如,过于依赖流量与低票价可能导致赛事内容和质量的缩水。假如赛事的观赏价值下降,仅仅依靠庞大的观众基础和流量盈利,恐怕无法持续地支撑苏超的未来发展。我们常见的短期盈利模式若不能有效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品牌价值,最终可能会导致赛事质量与品牌声誉的滑坡。 另外,苏超在逃避足协管辖的同时,可能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自我约束和责任。在没有足协监管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比赛的公平性与竞技水平,是苏超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毕竟,任何一个不受监管的体育赛事都可能面临着“失控”的风险,尤其是在团队管理和赛事组织等方面,如何确保不因外界干扰而偏离最初的目标,考验的是苏超背后的执行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从长远来看,苏超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设计巧妙,也恰恰展示了它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它能够迅速地捕捉到球迷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虽然短期内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实际背后却有着极强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这种“草根性”与“商业化”的有机结合,也许正是当今体育赛事所亟需的创新路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