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倪匡的妹妹亦舒在《明报》工作时,向老板金庸提出加薪,没有答应。而亦舒在专栏里狠批

倪匡的妹妹亦舒在《明报》工作时,向老板金庸提出加薪,没有答应。而亦舒在专栏里狠批金庸后,觉得还是自身资历不够,决定先改变自己。 倪亦舒,1946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跟着家人搬到香港。家里书多,哥哥倪匡又是写科幻小说的卫斯理,她从小就泡在书堆里,耳濡目染。十四岁,她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清新又灵动,像是少女的日记。十七岁,她出了第一本小说集《甜呓》,在香港文坛扔下个小炸弹。金庸看中她的才华,在《明报》的周日特刊上给她登了照片,算是公开点赞。那会儿的亦舒,还是个高中生,却已经靠笔杆子闯出名堂。 1965年,十九岁的亦舒高中毕业,拿着哥哥的推荐信,跑去《明报》找金庸求职。她想当记者,凭着一腔热血和几篇发表过的作品,金庸二话不说就录用了她。进了报社,她干得风生水起,专门跑娱乐线,采访明星和社会名流,手里笔记本从没空过。白天忙采访,晚上写稿子,顺便还挤时间写自己的小说和杂文,忙得像个陀螺。她的文章清爽犀利,很快就在报社站稳脚跟。金庸对她也挺器重,经常点拨她怎么写得更抓人。这段经历,成了她日后写言情小说的宝贵素材库。 亦舒在《明报》干得卖力,可收入跟不上付出。金庸后来办了《明报周刊》,让她负责写稿,内容涵盖娱乐、时尚、文化,样样得精。她的文章受读者欢迎,可稿费低得让人心塞。她觉得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值更多钱,就鼓起勇气找金庸提加薪。金庸听完,笑着回了句俏皮话,大意是你花钱少,要多点稿费干嘛。她碰了一鼻子灰,气不过,憋着一股劲儿在专栏里开炮,骂金庸“吝啬”“刻薄”,笔锋尖锐,像把小刀子。 专栏登出来,编辑部都炸了锅。金庸看了文章,没发火,反而乐了,说她有胆量,骂人也敢登,但稿费一分不加。他的态度让亦舒有点意外,也让她冷静下来。她开始琢磨,自己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的年轻记者,靠才华吃饭,底气却不够硬。光会写专栏骂人,改变不了现状。要让自己的价值翻倍,得有真本事。她下定决心,辞掉《明报周刊》的工作,收拾行李,27岁那年只身飞往英国留学,打算用知识和文凭给自己镀层金。 到了英国,亦舒一头扎进书本,啃英文原著,写论文,日子过得清苦但充实。她一个人在异乡,闲暇时就埋头写小说,把对生活的观察全揉进故事里。这段时间,她创作了《喜宝》《人淡如菊》《家明与玫瑰》等作品,笔触细腻又大胆,句句戳心。她没料到,这些小说在香港火了,少女们抢着读,书店的货架经常被扫空。她的名字,成了都市言情小说的招牌。 1977年,亦舒拿着文凭回香港。她先在一家大酒店做公关,忙着应付各种场合。后来进了政府新闻处,当了七年新闻官,处理公文和媒体事务。她还短暂做过电视台编导,参与节目制作。不管换多少工作,她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动地写两三千字,写作对她来说就像吃饭喝水,成了生活的核心。金庸曾夸她勤奋,说她从不拖稿,在香港作家里少见。她的努力没白费,《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等作品大热,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