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刘伯承恩人逝世,一少将得知后告诉其妻子:我们相约葬在一起

历史详说官 2023-02-10 18:19:18
前言

图|开国中将旷伏兆

1996年,刘伯承元帅恩人逝世,一位开国少将得知后,来到其家中,告诉其妻子:“我们在50年前相约葬在一起.......”

刘伯承元帅的这位恩人究竟是谁?这位开国少将又为何会在50年前与其相约葬在一起呢?

刘伯承夫妇的恩人

这位恩人名叫旷伏兆。

1914年,旷伏兆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永新有一乡俗,逢年过节,都要吃顿米饭,有一年春节,旷伏兆家里缺粮,父母让他到财主家借米,冷不防财主家的狗扑过来,直接把他掀翻在地,咬得他鲜血淋漓。

苦难的童年,使旷伏兆痛恨地主老财的贪婪和狠毒,这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的火种。

1927年12月的一天,旷伏兆跟随裁缝师傅来到井冈山,忽听远处有人喊:“队伍来了!”

许多人纷纷躲避,然而旷伏兆却留心打量起了这支队伍,他发现这支队伍着装虽不整洁,但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顶瓦灰色的八角帽,根本无法分辨谁是官谁是兵。

在经过进一步打听后,旷伏兆才知道这支队伍是毛主席领导的从湖南开过来的工农革命军。

图|毛主席

见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不欺压穷苦百姓,打土豪,斗劣绅,还听说一些关于共产党人英勇斗争、宁死不屈的传奇故事,这一切都在年少的旷伏兆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旷伏兆便深信这是一支救苦救难、为穷苦百姓办事的队伍。

1929年,在红军第三次攻克永新县城后,年满15岁的旷伏兆从此投身革命,参加当地工会工作,因他积极性高,又能团结助人,先后被选为乡工会委员、工会副主任。

1933年,旷伏兆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过程中,旷伏兆身上曾留下三朵“枪花”:一朵是一颗子弹从右脸颊上穿过,致使右耳的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另外两朵是从两肩穿过,其中还有一枚子弹没有取出,永久的留在了旷伏兆的体内。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会师后,旷伏兆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

11月,旷伏兆与总参谋长刘伯承一道行军,行至甘肃、宁夏交界处罗家堡一个大山沟,遭到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致使刘伯承元帅和夫人汪荣华被滚下来的石头砸伤。

旷伏兆发现后,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立即跑过去掏出急救包给刘伯承元帅包扎伤口,刘伯承元帅看到旷伏兆急得满眼含泪,宽慰道:

“没得要紧,闹革命,负伤是常事,哪有不流血的革命?红军就是从血泊里爬出来的,现在我们得想办法继续前进,停久了就危险。”

旷伏兆一边包扎伤口,一边看向刘伯承元帅,见刘伯承元帅笑了,他也放下心来,当即开始思考该如何把刘伯承元帅夫妇救出山沟。

抬,没有担架;背,山坡又太过陡峭,正当旷伏兆为此而烦恼时,过来一个连队,他当即走上前去求助,很快,大家解下绑腿拧成两根绳子,分别拴在刘伯承元帅夫妇的腰上,上面拉,下面往上托,终于把刘伯承元帅夫妇救了上来。

临别时,刘伯承元帅紧握着旷伏兆的手,表示感谢,旷伏兆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请首长保重,早日康复。”

图|刘伯承元帅与妻子汪荣华

哪怕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年,刘伯承元帅依旧没有忘记旷伏兆这次的救命之恩,而刘伯承元帅负伤仍不惊慌,依旧谈笑风生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旷伏兆,鼓舞着他为革命继续勇往直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旷伏兆等几位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团职干部,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去,中央军委批示同意。

1938年,旷伏兆调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委员,由冀中腹地开往太行山区。

1940年3月,旷伏兆的警备旅发动了反击国民党朱怀冰部队第二十七军的战斗。

遵照战前部署,警备旅为右纵队的第二梯队,担任战役的预备队,但不料战情中途有变,旷伏兆当机立断,命第二梯队改任中央突破的重任。

在战斗过程中,旷伏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带领部队登上山头后,久久攻不下敌人的碉堡,旷伏兆通过观察后发现是火力不够猛烈。

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旷伏兆决定用“步炮协同”的作战方法,即打一阵炮,收拾一片敌人,攻克一批碉堡,一层层推进,最终此战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旷伏兆与妻子许更生

在经过7个多小时的战斗后,旷伏兆带领着警备旅共歼灭顽军30000余人,随后,他又奉命攻击地方重镇姚村,与兄弟部队夹击敌人,俘虏了朱怀冰部第九十四师参谋长以下大批军官和士兵,这两次战斗共计歼灭顽敌1万多人。

当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得知战役胜利后,立即给旷伏兆所带领的警备旅发去贺电:“这次战斗打得好,完成任务突出,立了功。”

地道战创始人

1942年,随着正面战场的日益稳定,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规模越来越大。

日军实施所谓的据点、碉堡、壕沟、修路、筑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使大多数抗日政权被摧毁,大批的革命干部遭受杀戮。

这使得平、津、保三角地带成了“人间炼狱”,再加上八路军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的落后,一时间落于不利境地。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旷伏兆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当时第十军分区所管辖的地域就包括几个被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带,因此,反“扫荡”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就在旷伏兆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当他正与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

旷伏兆立即带领十几名工作人员临时住在一户群众的大院里,为了尽可能避免伤亡,旷伏兆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分散突围。

很快,在群众的掩护下,旷伏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设在鸡窝下的小地洞里(蛤蟆蹲),一呆就是三个小时。

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地洞经历,让旷伏兆萌生出了一个天才的军事构想......

图|旷伏兆(右)与战友

在从地道出来后,旷伏兆召集分区领导人开会时说:“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方法。”

在经过仔细思考后,旷伏兆灵光一现,他认为可以把“蛤蟆蹲”连接起来弄成地道,一个村子可以连接,也可以把几个村子连接起来,一个村子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一个村子里去,即便敌人发现一个,也还有很多个;地道既可以藏人,也可以做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

很快,旷伏兆便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分区司令刘秉彦等人,对于旷伏兆的这一构想,分区领导人们一致表示同意,很快,分区领导人便下令进行挖掘地道的试点工作。

而令旷伏兆没有想到的是,就是他的这一“天才设想”,几乎改变了冀中甚至整个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态势。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累积,旷伏兆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进行了不断地试验与改进,在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

在短短几个月内,“地道战”在足智多谋的旷伏兆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得以迅速贯彻实施。

地道战的开展起来后,地雷的埋设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给敌人增加了更大的威胁。日军在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遭到了重大伤亡,这使得日军每每进入根据地的村子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图|《地道战》

很快,“地道战”的威名响彻冀中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更令敌军闻风丧胆,各个根据地也开始纷纷效仿旷伏兆的这一“战术”。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朱德元帅曾亲自找旷伏兆谈话,安排他担任新成立的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

在补训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克领导下,旷伏兆努力工作,对成千上万的基干民兵进行短期的军政训练,然后,将他们分批充实到日益发展壮大的各野战部队中去。

1949年,已是第二十兵团六十七政委的旷伏兆率领第七军奔赴太原前线,途经保定时,旷伏兆遇到了由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毛主席。

毛主席热情地与风尘仆仆的旷伏兆握手、寒暄,并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

当听到旷伏兆的回答后,毛主席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在江西永新艰苦奋战的时期,他情不自禁地说道:“哦,知道,我还知道你这个六十七军的第一任政委是永新人。”

图|毛主席

这次见面,使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一直不能忘怀,而在与毛主席分别后,旷伏兆便带着毛主席对他的期望与信任,率部参加了攻打太原的战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旷伏兆率六十七军入朝作战,后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委、政委。

1955年,在共和国首次授勋仪式上,旷伏兆以其为共和国建立所做出的卓著功绩,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8年,旷伏兆奉命回国后进入高等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中共党史和军事史,不久后,他又转入地质战线任地质部党组第一副书记。

1966年,当旷伏兆在天安门城楼上再次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已年逾古稀,头发被岁月风霜染白了许多,眼角也出现了细密的皱纹,但毛主席仍清楚地记得那次路遇。

在见到旷伏兆后,毛主席高兴地握住他的手说:“哦,旷伏兆,永新人,我们在保定见过面嘛!”

图|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旷伏兆闻言,笑着连连点头.......

50年前的约定

在此后的岁月里,旷伏兆将军为新中国作出了不少贡献。

1983年5月,旷伏兆任解放军离休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他经常深入各地干休所调查研究,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当旷伏兆了解到有一位团职离休干部,上厕所蹲下因血压增高突然昏倒猝死,原因是团职干部建房标准是蹲坑式便器造成的,为此,旷伏兆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向总后勤部进行了反映,在他的积极建议下,总后勤部建房标准中的蹲式便器改为坐式便器。

旷伏兆将军退居二线后,仍然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他曾专门战斗过的山西方山县,看到老区人民尚未脱贫,心里很是不好受。

为帮助方山老区人民脱贫,旷伏兆将军在河北涿州与方山之间积极“穿针引线”,最终达成涿州吸收方山劳动力的协议,双方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7年10月,旷伏兆将军在中共十三大上再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随着年纪的增长,旷伏兆将军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问题,1989年,旷伏兆将军与中央顾问委员会26名委员、常委联名向中央建议,坚决要求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图|旷伏兆晚年

1996年6月4日凌晨1时,旷伏兆将军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在旷伏兆将军逝世后的第三天,他的亲密战友、开国少将、原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刘秉彦来到旷伏兆将军家中,慰问其家人。

见面后,刘秉彦紧紧握住旷伏兆将军妻子许更生的手,安慰了许多。

接着,刘秉彦问道:“骨灰如何安置?”

不等许更生说话,刘秉彦轻声说道:“你们不知道,老旷的后事50年前已有安排,我们在50年前相约葬在一起,身后再回冀中,继续为人民‘站岗’。”

接着,刘秉彦便主动为旷伏兆将军的家人讲起了发生在50年前的往事......

1945年6月,第十军分区任命任子木到平南支队当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内战,在一次战斗中,任子木腹部受伤,被担架抬回驻扎在渠沟镇的军分区司令部。

旷伏兆将军和刘秉彦将军为了照顾受伤的任子木,便同任子木躺在一个炕上。

但在第二天一早,任子木还是牺牲了,任子木的“离去”,令大家的心情都难以平静,当晚,刘秉彦和旷伏兆自然而然就谈到了这个话题。

旷伏兆说:“我们两个人以后死了,一个埋在大清河岸每一个埋在永定河岸,仍然为三角地带的人民站岗。”

刘秉彦对旷伏兆的过去十分了解,更了解他此时的心情,随即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那我们离得太远了。”

图|刘秉彦将军

旷伏兆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如果我们要是在某个战役中牺牲了,就同牺牲的指战员们埋在一起,不要棺材,清风明月共一邱。”

“对,生死同穴,这主意好,节约土地啊!”说着,刘秉彦又表明了自己的决定,“我们随时准备这样做,死后一定要埋在平津保的三角地带!”

就这样,两位情同兄弟的将军在几十年前的战场上,订立了生死之约。

1996年6月10日,刘秉彦将军与旷伏兆将军的家人及工作人员,把旷伏兆将军的骨灰送到了河北省雄县米家务——当年旷伏兆将军指挥打了七天七夜地道战的地方安葬,实现了将军为冀中人民永远“站岗”的心愿。

图|旷伏兆

在旷伏兆将军逝世两年后,刘秉彦将军于1998年7月21日逝世。

刘秉彦将军逝世后,其家人也按照将军几十年前与旷伏兆将军约定好的那般,把刘秉彦将军的骨灰安葬在距离旷伏兆将军几米远的地方。

松涛阵阵,那是两位将军在开怀畅谈吧!

0 阅读:49

历史详说官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