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57年1月29日,伪燕皇宫寝殿内,一场刺杀正在上演。被亲信李猪儿砍伤的安禄山,

757年1月29日,伪燕皇宫寝殿内,一场刺杀正在上演。被亲信李猪儿砍伤的安禄山,在剧痛中挣扎嘶吼,最终气绝身亡。这位曾经权倾朝野、掀起 “安史之乱” 的叛将,未曾战死沙场,却死于最亲近之人的背叛。 安禄山出身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凭借骁勇善战与狡黠的治嗅觉,逐步获得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 开元末年,安禄山已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近20万精锐边军,其势力范围横跨东北、华北及山西大部,成为唐朝最强大的一个军事集团。 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种超越常规的恩宠,既源于安禄山刻意营造的 “忠勇憨直” 形象,他曾在朝堂上故意装糊涂,声称 “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又与唐朝 “以胡制胡” 的边疆政策密切相关。 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安禄山以 “清君侧、诛杨国忠” 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 首先是身体的崩溃。 安禄山自起兵后便患上严重的眼疾,至756年年底已完全失明。同时,长期酗酒引发的疽病(恶性脓疮)使其背部生疮,剧痛难忍,性情也变得异常暴躁。 史料记载安禄山 “目盲,性益躁暴,左右小不如意,动加棰挞,或杀之”,曾经恩威并施的叛军头子,逐渐沦为喜怒无常的暴君,这为身边人的背叛埋下伏笔。 其次是继承人之争。安禄山称帝后,立长子安庆绪为晋王,但次子安庆恩因母亲段氏受宠而更受偏爱。段氏不断吹枕边风,劝安禄山废长立幼,这让安庆绪陷入深深的恐惧。 储位之争往往伴随流血冲突,安庆绪的危机感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刺杀计划的主要推动者。 最后是安禄山集团的离心。安禄山的班底主要由叛军将领与降唐官员组成,内部派系林立。安禄山称帝后重用宦官与亲信,对旧部猜忌加深。尤其是对首席谋士严庄的态度,从倚重变为随意打骂,促使这位 “大燕” 中枢重臣倒向了安庆绪阵营。 757年正月的洛阳,虽处叛军控制之下,却弥漫着诡异的紧张气氛。安禄山因病重已多日不上朝,军政大权实际由严庄掌控,而安庆绪则利用皇子身份频繁出入宫中,与严庄、李猪儿暗中联络。 李猪儿的参与,堪称这场事变中极具讽刺意味的一环。 李猪儿是契丹人,自幼跟随安禄山,被其亲自阉割为宦官。安禄山对他 “恩宠特异”,使其成为贴身侍从,负责饮食起居。但随着安禄山病情恶化,李猪儿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左右稍不如意,即加棰挞,猪儿尤数”。 求生的本能与长期积压的怨恨,让他成为刺杀计划的执行者。 正月初五夜,严庄与安庆绪手持兵器守在寝殿门外,李猪儿则端着托盘假意进献汤药。 史料记载当时的场景:“猪儿执大刀直入帐中,斫禄山腹。禄山目盲,床头常置佩刀,及觉难作,扪刀不得,撼帐竿大呼曰:‘是家贼!’俄而肠溃于床,遂死。” 安禄山临死前的嘶吼,道破了这场背叛的本质,他最信任的 “家奴”,最终终结了他的生命。 刺杀成功后,严庄等人用毛毯包裹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于寝殿地下,对外则宣称皇帝病重,由晋王安庆绪处理朝政。直到数日之后,才发布 “遗诏”,正式宣布安庆绪继位,改元 “载初”。 安禄山之死,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安庆绪性格懦弱,“素懦弱,言词无序”,根本无法驾驭其父留下的庞大军事集团。他继位后,严庄虽继续辅政,但诸将多不服管束。 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史思明,原本与安禄山地位相当,此时更不愿受制于安庆绪,两人矛盾日益激化,最终演变为公开火拼。 758年,史思明击败安庆绪,兼并其部众,成为叛军新的头领,这种内耗极大削弱了叛军实力。 对唐朝而言,安禄山之死带来了战略反击的契机。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后,积极整合西北边军与回纥援军,趁叛军内乱发动反攻。 757年9月,唐军收复长安;10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河北。 虽然安史之乱在763年才彻底平定,但安禄山的死亡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