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28年,王月贞被带上刑场。行刑前,官兵问:“死之前,你还有什么愿望吗?她把头

1928年,王月贞被带上刑场。行刑前,官兵问:“死之前,你还有什么愿望吗?她把头往后转,说出了一个愿望。在场的人听后,都忍不住落泪了。 王月贞1905年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靠编竹筐、做灯笼过日子,日子紧巴巴,但父母硬是咬牙供她读书。她从小就聪明,帮着家里干活,手上全是划痕,却从不喊苦。1918年,她考进常德毓德学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21年,16岁的她考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读《新青年》这样的刊物,慢慢被马克思主义吸引。1923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路。 在学校里,她不只是埋头读书,还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4年毕业后,她回到常德,投身反帝爱国活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她帮着成立“湖南雪耻会常德分会”,组织学生和市民上街抵制洋货。她还带队夜巡,追捕破坏运动的买办资本家曾春轩,果断用土炸弹将其炸伤,胆识过人。1926年,她被派到湘阴县,担任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和特别法庭代理庭长。她跑遍乡村,发动农民,审判土豪劣绅,处事公正,农民们都叫她“女县长”,打心眼里敬佩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开始疯狂抓捕共产党人,王月贞只能转入地下工作。她和丈夫翦去病一起在常德秘密活动,组织工人,散发传单。翦去病是湖南省总工会秘书长,两人志同道合,革命路上互相扶持。1928年,因为叛徒告密,他们在常德万寿街的住处被捕。敌人用了各种酷刑,鞭打、烙铁、吊刑,折磨得她遍体鳞伤,但她咬紧牙关,没吐露半个字。敌人没办法,只好判她死刑。 1928年7月27日,常德畔池街的刑场上,王月贞被押到人群中央。她身上穿着破囚衣,手腕被麻绳勒出血痕,脸颊满是鞭痕,嘴唇干裂,头发乱糟糟,但她站得笔直,眼睛里没有一丝害怕。围观的百姓挤满了街头,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行刑前,军官问她有什么最后愿望。她转头看向人群,目光停在母亲怀里的婴儿身上,那是她才四个月大的儿子。她说想再喂一次孩子。 这个愿望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孩子的哭声在刑场回荡,士兵把婴儿抱到她面前。她接过孩子,轻轻抱在怀里,低头亲吻他的额头,泪水滴在孩子脸上。她跪在地上,解开囚衣,喂孩子吃奶。婴儿吮吸着,哭声渐渐停了。她低声哼着摇篮曲,手指轻抚孩子的头发。围观的人群泪流满面,有人捂住嘴,有人转过身不忍看。士兵们低着头,军官皱着眉催促时间到。她把孩子递回母亲怀里,站起身,整理好衣服,目光又变得坚定。 她走向行刑处,步伐沉稳。军官最后一次劝她招供,她冷笑说共产主义不会因为她死而停止,杀了她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她催促士兵快点动手。枪声响起,鲜血喷涌,她倒在尘土里,结束了23年的生命。她的牺牲震撼了常德,刑场上的那一幕成了很多人抹不去的记忆。 王月贞的死不是终点。她的鲜血点燃了更多人的反抗信念。不久后,她的丈夫翦去病也被国民党杀害,夫妻俩用生命守住了信仰。他们的儿子在亲人抚养下长大,承载了父母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在德山孤峰岭烈士陵园为他们建了夫妻合葬墓,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记录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她的故事被写进史书,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王月贞的事迹在常德家喻户晓。湖南日报曾写,她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是工农革命中群众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她的勇气和母爱,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她短暂的23年,活得像一团火,照亮了革命的路,也温暖了儿子的心。每年清明,常德人会去烈士陵园献花,学生们也会来听她的故事,记住那段用鲜血换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