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民调查显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   有一个问

美民调查显示:有25%美国人愿与中国开战,愿与俄开战的却只有5%。   有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眼前,如果非要选择跟一个国家开战的话,那应该选择中国还是俄罗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更多人选择了前者,而且比例特别悬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看这两个数字对应的现实感受。对多数美国民众来说,俄罗斯的威胁更像 “远方的惊雷”。大家知道俄罗斯有庞大的核武库,也常在地缘冲突中看到它的身影,但这种威胁更多停留在军事层面,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隔着一层。 再说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力有限,美国超市里难见俄罗斯制造的日用品,年轻人手机里也很少有俄罗斯的社交软件,这种 “距离感” 让威胁显得具体却不迫切。 而中国给美国民众的感觉完全不同。中国的影响是 “身边的潮汐”,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沃尔玛货架上的玩具、服装,到年轻人追捧的 TikTok,再到新能源领域的光伏产品、电动汽车,中国商品和技术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这种日常可见的 “强势存在”,让一些人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 , 而当 “中国制造” 变成 “中国创造”,当贸易额突破 6900 亿美元的同时,竞争带来的焦虑也在悄悄蔓延。 媒体的叙事方式也在悄悄塑造这种认知差异。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俄罗斯时,常把它框定为 “传统地缘对手”,聚焦于军事对抗、核威慑等硬实力博弈,比如俄乌冲突中的战场动态,这种叙事让民众觉得 威胁明确但可控。 而报道中国时,话题更多围绕 “规则挑战、科技竞争、经济渗透”,从芯片出口限制到 5G 技术竞争,从南海议题到新能源市场份额,这些话题更贴近普通人对 “国家优势” 的认知,容易被解读为 全方位的挑战。 更有意思的是,民调里的 “开战” 二字其实很模糊。是军事冲突,还是经济制裁?是局部摩擦,还是全面对抗?这种模糊性让情绪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后续的细分调查显示,当被追问 “是否愿意为对华开战承受汽油涨价、商品断供” 时,25% 的支持者里有近一半选择了沉默。这说明很多人的 “开战意愿”,更像是情绪宣泄,而非经过现实考量的理性选择。 年龄层的差异也很明显。18 到 35 岁的年轻人中,支持对华强硬的比例比 65 岁以上群体高出 21 个百分点。这代人是看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用着中国供应链产品长大的,他们既享受着这种便利,又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接触到 “中国挑战论” 的讨论,这种矛盾让认知更容易偏向激进。而经历过冷战的老一辈,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有更深的历史记忆,反而对 “与俄开战” 更谨慎。 说到底,这组数据更像是美国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人们对 崛起中的竞争者 的焦虑,也反映了信息环境对认知的塑造。但数字背后的现实是,中美之间 6900 亿美元的贸易额,每天都在提醒着两国:合作带来的实惠,远比对抗的代价更值得珍惜。至于那 25% 的 开战意愿,或许更多是情绪的浪花,终究抵不过现实利益的潮流。 信息源:文中反复引用的 “25% 对 5%” 并非来自美国政府、国会或权威学术机构的官方发布,而是美国媒体(如福克斯新闻、CNN 等,未具体点名)或商业民调公司针对公众情绪的抽样调查,经中文自媒体二次传播后形成的讨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