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生命距离现实还有多远?
最近,B站一位UP主突发奇想,借助近期大火的AI技术(包括生成式对话AI、语音合成AI、视频AI等),将过世不久的奶奶进行了数字还原,并展示了自己与数字奶奶的对话。一时间引发大量网友围观和议论纷纷——感动者有之,说风凉话者有之;惊叹于数字技术的有之,恐惧于AI未来的亦有之。
初看完这段视频,笔者也有几分感动。尽管数字奶奶的音容笑貌略显僵硬,但配合逼真的声音,却消解了这种不适感,并让人无比惊叹——想不到AI已经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了!虽只是UP主花费一部分精力的成果展示,但从中也能看出AI数字生命的巨大潜力——当然,这其中也不免暗含着新的危机。
先说潜力——
这样的技术演示,无疑让我们对《黑镜》《流浪地球2》等影视剧中所展现的数字生命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让我们知道数字生命并非天方夜谭,未来或许也不再遥远。AI可以通过数据喂养和学习,模拟某个人的习惯和行为特征,比如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语调、常用语等等。
这在另一个自媒体作者的一篇讲述自己“如何用10万条微信聊天记录和280篇博客文章,做出自己的数字克隆AI分身”的例子中,便可见一斑。
在自媒体作者的描述中,这个数字克隆AI分身虽只是语音对话性质的,但语气和习惯用语却与真人无异,具备了替代真人的“假象”。以这种程度看,这个AI分身可以轻松骗过人类,估计完成图灵测试也不在话下。
实际上在国外,“数字克隆人”已经流行几年了,而用AI技术“复活”逝者也曾风靡一时。
2020年,约书亚·巴博(Joshua Barbeau)在名为“12月计划”(Project December)的AI聊天机器人网站,“复活”了女友;随后,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场AI“复活”逝者的行列当中。
Project December是基于GPT-3的语言模型,可以轻松扮演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乔布斯等,并且其所扮演的角色语言逻辑也十分符合人设。
另一个类似的网站——HereAfter AI也可以支持类似服务,用户通过付费,可以记录生活故事,并以此打造专属的虚拟形象。
当然,上面的实例还仅限于文本模拟的程度,距离数字真人还有不小的距离。但随着AI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人参与创新助力,达到《真相捕捉》的程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AI技术肉眼可见的迭代速度,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其潜在危害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正如我之前在《“移花接木”的AI技术何以控制世界?》文章中提到的,AI越逼真,现实受骗的可能性也越大,诈骗的犯罪率也会随之增加。如今,网络上已经出现利用AI诈骗的新闻,并且一出场便瞄准了对技术变化感知较弱的老年人。
而随着视频和图像AI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再结合AI合成音频技术,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卷入其中。
当然,因此我们便否定AI技术,甚至限制AI的发展,无异于闭目塞听。以为能防患于未然,实际上不过是螳臂当车,在你看不清,道不明,不理解的时候,被AI的技术洪流指数级碾压,或许也不是天方夜谭。
结语:AI数字克隆的技术究竟好不好?其实见仁见智,技术本无对错,就看怎么使用了。
回到UP的行为上,“复活”奶奶究竟有没有意义,重点也不在社会大众怎么看,而在于当事人的态度。
每一个评头论足的旁观者,都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和理性的高地对UP主横加指责。实际上,从过往例子来看,这种数字“复活”对一些人意义十分重大。他们未必是要沉溺过去,而可能仅仅是为了好好告别,一如UP主一样。